从步法说起,传统武术实战风格的演变过程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m.360xh.com/202001/02/55181.html

01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

武术步法,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的说法。

步是一身之根基,发力之起始,拳法之主体。步不快则拳慢,步不稳则拳乱。古代武术教学,通常是先学基本功,而后学核心拳架,然后学组合招式或者套路,然后拆解动作,然后喂招,然后散手,最后才是实战。

而步法要活用,更多在经验,这也是实战发挥的关键,等于是实战教学的最后一步。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必须由有经验者进行相应的模拟训练,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训练,那么之前的拳架、招式就不能灵活发挥,甚至打不上对方又躲不开对方的攻击。

既然步法应用更多在经验,作为徒弟也许经验不足,但身体条件与技术掌握并不差于师父,一旦掌握了步法的秘密,即便不能熟练应用,也可以对症下药,进行防范,而对比综合素质,便说不好师父就一定能打过徒弟。

当然也要看师父的年纪以及临场的状态,本篇说明问题为主,一些钻牛角尖的情况暂不细论。

传统的武术步法花样繁多,各门各派都有特色,但是能够实战的步法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并且很多都是蒙蔽式的技巧,放在对抗中也不太好使。所以关键还是功力,尤其是支持独到打法的功力。

兵技之步法与拳脚之步法还要区别看待。兵器因为形制不同,其攻击方式也更多样,进退攻防更依赖于身手步法的高度配合,有时候真是步子一动就分了生死。

而拳脚打斗因为少了武器的使用,其形式必然会产生删减,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赤手空拳更需要发挥腿功,所以形式只多不少才对,但实际不是这样的。因为拳脚攻击需要绝对的杀伤力或者有效性,但是兵器在手则不同了,步子到位更辅助发力更为重要。因此拳脚打斗,形式反而要少。

拳脚打斗的步法,趋向简单、中和、攻防兼备,越繁琐便越不容易施展,也不容易说明白。本篇我们先探讨擂台步法。擂台步法,貌似趋向统一,泛泛大观,无非进退闪避,但专业探讨却有深入的学识。步法之异同,直接导致了拳法的流派区分。

如果往细了说,步法就要分为少林拳步法、形意拳步法、八卦掌步法、太极拳步法、螳螂拳步法、通臂拳步法、八极拳步法……如此就太复杂了。少林拳、螳螂拳、通臂拳失真不太明显,但心意、形意拳真传就很少见了,能够实战又能保留原本风貌的太极拳、八卦掌也不好找了,所以面向大众的文章,就先从常见的现代搏击说起,然后以此为参照,来说明传统各家的理念差异。

02中国散打也在不断调整之中

竞技散打发展到现在,就形态上变化并没有太大,这里有受规则限制的原因,也有受对战理念影响的原因。但是,中国散打也在不断调整之中,随着商业赛事的推广,由原先打点挣分为首要目标的锦标赛风格,逐渐往商业模式靠拢。在与踢拳、泰拳的对抗调整中,散打技法的重点逐步放在了中、远距离的踢、打技术上。

在最初的尝试时期,一旦站在国际拳台上,会发现节奏与力量都有点跟不上踢拳、泰拳选手,而且随着打摔技术的弱化,一些原本配合打摔的交叉组合进攻也逐渐弱化,在硬性抗衡思想的驱使下,格斗作风越来越偏向泰拳。

但是因为核心功力的训练习惯不同,文化意识不同,导致了运动状态不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原本擅长快摔的选手,却因为内围技术没把握,许多选手难得突破了泰拳的长枪大戟,却惨败在了内围缠斗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肘膝的重创。而在中远距离,又会因为泰式的正蹬、直拳甚至冲膝的阻截而难以拼战。为了追求拼斗的机会,技术反而越来越趋向简单凶猛,最后成了体能、意志与战术的拼比。

吸收了泰拳、空手道、拳击技术的踢拳,因为其综合协调作用,其用劲用形已经与原本形态都有了区别。而有着独立战术理念,即中国兵家智慧的散打,却很难像踢拳手那样以快节奏的攻击去不断逼迫对手,还是传统理念的稳扎稳打,有着拳形架势。

说到步法影响整体风格,好比特色的侧踹,起腿落步都还带有马步的影子,而摔法也偏向传统的光膀子武术跤,步法特点以及摔法组合习惯,使得打摆拳比勾拳组合更顺手。

许多技术,结合很难,除非舍弃原型模式,否则依然只是吸收借鉴,惹很难紧密结合、自由切换。对于格斗风格,与其说技术特点,不如说运动模式。

现代搏击发展是很迅速的,而且赛事众彩纷呈,拳手个性鲜明,已经很难做领域式、时期性的划分了,所以以上也只是对“散打时代”的粗浅观察,当前拳手多偏向综合格斗、综合能力,风格更多与流派无关,而成了拳手个性的表达。

03略说传武风格演变过程

传统格斗模式,在清朝之前其实步法主要支撑两臂发挥的,而且更主要是对器械的发挥,而腿法以低腿、暗腿为多,高腿主要就是那么几种,起到突袭制胜的作用,而并不像现代擂台上使用频率这么高。拳脚训练则是以摔打为主,等于是器械打落之后贴身肉搏的技术。

重杀伤性属为武器的刺击、砍杀的格斗时代,必然不是依赖重拳、重腿,所以其运动特色必然不同。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各地的起义战斗、土匪骚扰、村落械斗等,出现了很多村落规模的战斗,北方地区的拳脚打法逐渐发展起来,地躺打法也得到了应用,围绕着当时的应用系统,就有一些翻滚、腾跃、踢腿、下腰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各种器械训练花样增多,说起来训练强度并不小。而因为是小群体混战模式,因此拳法中打前顾后的特色比较明显,与二人对抗的状态不同。近代因为环境不同了,这些则发展成了花里胡哨的表演功夫了。

到了民国时代,社会环境又有了变化,武术行业经历了成熟转向衰退的时期,武人进入市井,武术得到普及,流派之间交流频繁,拳脚的切磋开始流行。这个时候,武技即走向吸收融合,又在循着原始理念细化系统,以至于各家技术全面却又风格鲜明,拳法门派有了标志性的区分。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众多,但是实战应用的时候,并不需要把所学尽全面的得到发挥,应用需求要求不高,因此就普及教学,自然是简单的部分容易使用,这部分被强化出来,外形上都差不许多。技术的高下,要害就在于攻防的严谨性、周全性,这是从兵器时代遗传下来的良好基因,确实有的拳种强,有的拳种弱。

而对于粗浅的普及应用,练得不深,见识不深,思考也不深,传承就只是以外在招式为内容,发展到现在,许多的应用部分已经变得大同小异,再加上规则限制,必然是要朝着趋同方向发展。对生活来说,是进步,对艺术来说,是退步。

然而具体到流派、支系发展,具体案例应当具体分析,有的拳种确实多余,可以合并或者舍弃。但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在淘汰的过程中,它会产生新的演变。

而有些流派的技术保留,也许用不上,但是有意义。比如,并不是所有的拳种都是因为不依赖重拳重腿而没有演变成为现代散手模式,有的拳种拳劲很重,但保留了以技术保护要害的特点,收敛了很多大开大合的动作,依然采取严密架势。这种拘谨,对于以规则保护要害的竞技对抗项目,就有点多余。而所谓失传,主要是这部分技术的失传。

在失传的情况下,按着过往传说、练拳指导,循着普传招式去硬装内涵,就好像撑着一个破麻袋非要去装沉重的东西,结果必然是要失望的。就好像一些学佛的人,把智慧寄托在烧香上。

举一个简单的实例,过去有散打比赛,有人认为裁判不公,认为他场上的徒弟吃亏了,于是大闹赛场,当场约战裁判,甚至举起凳子要砸人。就这个局面,这位散打高手,面对围过来的一群人,他的举动是抓起一个凳子,而不是组合拳。

咱们再衔接上打斗起来的场面,面对砸下来的凳子,很少有人去考虑用组合拳打进去,也不太可能去扫腿,因为他只要把凳子迎过去,受伤的就是你了。这就是场合不同,风格不同。手里有凳子是一个打法,手里没凳子是另一个打法。

如果允许踢裆,有的流派就是可以保证,他能踢上你,你踢不上他,但不管能不能踢上,至少你的格斗架势要做出调整。很多时候,你不理解一个动作,也许是那个动作故作神秘,也可能是你没到那个份上,看不明白,是自己的体验太少了。

,咱们再分别探讨散打、泰拳、踢拳等不同现代流派的步法特点与打法节奏。

喜欢铁萼堂原创知识分享,阅读更多文章,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