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这一概念,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基礎上發展,並興起一種「全球意識」,令國際間在政治、經貿上緊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世界整合成一條「地球村」。
生活在21世纪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比如,商场中柜台上摆放的来自各个国家的各种商品,糖果巧克力,饮料,护肤品,电子商品等等。再譬如,中国每天有数不清的学生们,成年人们会使用不同国家制作的社交网络,来了解各国的信息,如中国的新浪微博,美国的推特,youtube,韩国的kakaotalk,等等。不管是面对商场中的他国商品也好,手机软件大全中更新的国外软件也好,大家都没有表现出震惊,反而表现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态度,原因我想很简单,全球化,是世界快速发展起来的必然产物,而他国商品的流入,这也是必然的。
而他国的有形商品,或者无形商品相竞进入了我们国门,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耳中,其实最本质的都是不同文化价值的输入。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去学习他国的语言,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并学习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还有的为了保护自己,学习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空手道,欧美的拳击,又或者,每日哼唱着他国的嘻哈乐,爵士乐,摇滚乐的人们。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全球化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呢?有學者認為,全球化的影響是積極的,更有經濟理論指,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可讓資源分配更有效,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全球化有助國際貿易增長,有利全球金融體系發展。移民和旅遊亦加速人口流動,促進各地文化的融合與創新。透過互聯網及視像電話等技術,使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而全球通用標準(例如版權法)亦會增加。可是,亦有學者指反全球化其實禍害不。有說全球化消除了各地的「保護網」,大企業可在全世界傾銷低成本產品,並加劇剝削工人的情況,令世界進入弱肉強食的時代。而文化方面亦會失去多樣性,例如全球電影市場很容易被荷里活的大規模製作壟斷。全球化亦加速了大規模工人動發展,每逢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當地必有有組織的大規模示威動。另外,恐怖主義也可能會全球化,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便不再局限在敵國,與它有聯繫的別國也可能受波及。而且,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眼里,全球化就是其他国家服从美国等国的国家利益,依从他们所设定好的秩序,承接各种低端的产业,消耗大量的资源,来支撑和维持他们的利益。一旦感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可能受到威胁时,就设置壁垒。即便这种威胁只是臆想,只是过度敏感,只是神经质,也“宁可错阻一千,不可使一漏网”。
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利己的全球化。如同人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只想当大脑和心脏,而让其他国家成为其他功能器官,为它们提供优质养料,完成它们的指派任务。同时,让你成为“脚”,你就别想变成“手”,更别想变成“大脑”和“心脏”。人体尚讲究各个器官的分工与养分的均衡,全球化走向极端之后,只会攫取、掠夺和压制。应当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使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这是一种趋势。人们期待全球化,也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共同创造并享受人类的文明。然而,尽管各个国家都从这种全球化中得到好处,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受益者,但受益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世界贫富差距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同时更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经济体不是平等的,弱势一方要想获得某种机会,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要牺牲相当的国家利益,导致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弱。
面对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清醒,不可迷信,更不可盲从。一方面,要规避风险,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也使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交流日益广泛。如果交流总是单向的,总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浸染乃至覆盖,久而久之,损失的就不只是一点经济利益,恐怕连民族的根都要断。
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众多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便十分重要。要想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需要打开国门,走上全球化的浪潮,但是同时,我们心中要对这把“双刃剑”有所戒备,筛选出正确的文化,接受,拒绝煽动性影响国家的文化,始终保护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