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朝古都南京,可西望浩荡长江、凝视秦淮新河的区域,当属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这里曾经是古朴偏远的小山村,也曾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接合部。经历过“理想教育小镇”的培育,如今,这里已经嬗变为一座幸福宜居新城已。
“奋进现代化的‘新西善’具有‘标本’意义。”日前,紧随“新西善”发展脚步,推出过记录“新西善”建设征程大量报道的新华日报资深记者王世停,和笔者谈到“新西善”时,以这句话作了概括。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做了书面采访。
笔者:您了解哪些西善历史与文化?您何时开始介入西善文化板块的建设,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王世停:坦率地说,在年之前,我对西善桥了解并不多。虽然年起在新华日报南京记者站工作,并且联系雨花台区,但当时西善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对西善的印象,就是“南京最大规模保障房”所在地,也是南京的“郊区”。
真正走进西善,是年5月。当时有一条新闻线索——西善这个“不起眼”的街道,计划大手笔建立国内唯一“竹林七贤”主题巨型雕塑。开始我猜测,这会不会是基层铺张浪费的“拍脑袋”项目?然而深入采访之后,我发现背后另有故事——
西善桥街道位于雨花台和建邺两区交界,与平良大街一街之隔,就是南京城市建设最“靓”的河西南区域,环境“一边像欧洲、一边像非洲”。之前,整个西善片区没有一处绿地游园。近一年来,西善桥街道围绕老旧小区和岱山保障房片区,投入多万元建了4个绿地游园。但街道有的干部认为:西善桥是郊区,老旧小区居民整天忙于生计,哪有闲心逛公园。不过,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的一句话给我“点了题”,他说:“‘城市双修’需要投入,与缺钱相比,我们更缺的是高质量发展思想共识,是到了改变根深蒂固的‘郊区思维’的时候了。”
经过问居民访群众,我采写了《南京西善桥街道一“大手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