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政局动荡,军事格斗技艺催生了“跆跟”“手搏”等格斗技艺,近似于现代跆拳道技术雏形。关于跆拳道技术的发展,朝鲜半岛《百济史料》就曾记载“手臂打”,即手脚并用的格斗技艺。
《帝王韵记》一书关于早期“跆拳道”活动的记载
为“互相站立,用脚踢对方”,并指出方法有3种:一为低水平者互踢对方腿部;二为中水平者互踢对方肩部;三为高水平者互踢对方头部。朝鲜半岛统一,深受人民喜爱的手搏运动受到重视,并成为武科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武艺图谱通志》,不仅讲述了“手搏”与“跆跟”等技术的分类与使用方法,更是将技术通过动作图解的方式,较为系统地展现了早期跆拳道技术。
在殖民政府统治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将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和朝鲜武道相结合,孕育出了新的跆拳道技术体系,并于二战后形成了现有的搏击技术体系,后期正式将朝鲜武道命名为“跆拳道”。为使以“迅速、有力、准确”为目标的跆拳道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韩国跆拳道组织在大胆舍弃传统跆拳道中表演及非实用技术内容的同时,将竞技性、实战性较强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科学提炼。
从点到面地对跆拳道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
新规则下的跆拳道运动在限制肘、膝、摔、拿等使用的同时,更加突出腿法的“踢击艺术”,还将有效击打部位限定在胸部、腹部及两肋、头部,使得跆拳道的评判标准变得清晰明了。跆拳道在经历了“精简技术内容、限制违规技术、突出踢击技术”等一系列标准化举措之后,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散打主要由我国古代徒手搏斗双方在“打擂台”形式上演变而来。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和野兽进行搏斗,在搏斗过程中形成了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搏斗技术,西汉时期圆雕(格斗)上就生动展现了当时徒手搏斗的场景。隋唐时期,古代手搏、角抵等比赛中已基本形成了踢、打、摔等主要搏斗技术。进入宋代,手搏比赛中关于“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的技术使用说明对双方搏斗技术进行了规范。
元明时期,“打擂”的搏斗形势已非常兴盛
而“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擂台楹联也表明当时打擂中对阵双方主要通过拳打、脚踢的技术赢得比赛的胜利。清朝末期,随着国外武技的不断涌入,我国搏斗技能受国外武技的影响较大,技术规范已开始向现代化转变。民国时期,在“第一届国术国考”中即设散手比赛,根据比赛规定,运动员可以使用手、肘、脚、膝击打对方,并将眼部、喉部、裆部列为禁击部位,可见民国时期散手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散打技术体系的雏形。
技术规范已经实现了基本标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我国不同风格的传统技击术进行梳理,舍弃原有具体形态,总结共性规律和运动形式,经过不断试点最终确立了现代散打“直线型”与“弧线型”“接触式”与“不接触式”的进攻与防守技术形式,以“冲、踹、扫、摆、弹”和“主动摔、接腿摔”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散打拳、腿、摔技术。现代散打运动不是对古代技击术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古代技击术进行共性意义上的科学糅合,致力于打造成为发展人体技法、体能与智能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
总结
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水平比较综合性技术结构促使武术散打采取简化标准理念标准化理论指出,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在奥运会比赛中,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等项目就是通过简化技术结构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结构特色。在拳击运动中,形成了以直拳。
摆拳和勾拳为主要内容的拳法格斗技术体系。拳击直拳运动轨迹呈直线,摆拳与勾拳呈弧线,直拳与勾拳运动路线短,摆拳预兆大且速度慢,勾拳适合在近距离中使用。拳击运动直弧结合、长短并进、快慢有别的技术体系,从整体形式上而言,技术内容简洁、技术体系完整、技术评判易于操作。在摔跤运动中,形成了以站立技术和跪撑技术为主的摔法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