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了咏春格斗谋略,今天来谈一谈刚开始接触咏春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出自:咏春拳行者功夫1.通常击倒对手有两种形式:
一是“坐马旋腰”利用身体的旋转动作,坐马旋腰爆发力量来打击对手。就像拳击里的勾拳(泰森喜欢用这个);
二是咏春里的日字冲拳,上马搭步(标马冲拳),利用上步沉马和力点打击对方。这就是在人体结构基础上非常实用的2种冲拳方式。
另外空手道里面的平拳也不错,但是平拳的力量来自于肩膀,如果到高等级时,力量会来自于臀部。空手道初级时臂膀必须打直,之后大师级,肘部会放低一点,力量就来自于臀部了,但是在咏春的拳里肘部是着力点(沉肘),接下来是臀部,再接下来是后面的支撑腿,力量就源自地面了。
2.直线拳的优点:
关键词容易发力、速度更快、任何角度、略带弧线
格斗中直拳最容易发力,因爆发力强,所以直拳的伤害力是渗透的,直拳是更容易伤害对手的方法,例如拿一根棍子侧面打你的头和捅你的头哪个更容易伤到最大?
直拳速度更快,因为路线最短,走直线使你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最短,如果我们有许多角度瞄准同一个地方,直线拥有最快的时机抵达这个地方。
直拳在打斗中可能不完全是直线。人们认为,直拳总是直线的,那你就错了,在认真的格斗中,直拳有时会略带弧线。
小念头里的直线冲拳后旋转手腕是为什么?因为直线可以从任何角度出拳,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旋转手腕到各种角度,这是为你各种方向打做准备。
所以在格斗中,我们不只是直线出拳,还可以略带弧线出拳和略有改变。基本上直拳是走直线的,但是不同的时机,直拳是略带弧线的,甚至有时完全是弧线。
3.拳面有2角:阳拳和阴拳(食指、中指形成阳,无名指、小指形成阴)。空手道、跆拳道经常使用阳拳。但阴拳比阳拳更强有力。
另外,整个拳头有3角:是指拳的三个攻击角度,一是拳面的攻击接触、二是拳背的攻击接触、三是拳根的攻击接触,攻击方式分别是直线和弧线。
4.出拳中“劲”的爆发:在转马、进马、标马基础上已经可以爆发出整体劲力了,但如何在出拳击打中安全使用爆发力呢?
爆发力承受全靠手腕,如果你是高手,你就一定有非常好的手腕,拥有好的手腕,首先是容易把对手击倒,其次是容易破解对手的擒拿,当对手拿你的手,你起手旋转、非常容易旋转和挣脱。好的手腕有利于你拿各种武器(棍、匕首、刀)大型重武器都要依靠手腕,所以手腕非常重要,要好好保护。
5.双手的攻与防:前手、后手、攻击与保护。后手拳更有力。KO大多是都是后手,当然也有非常专业的人可以前手。前手首先是干扰对手,阻止向你进攻的动作,或者是追击、返身追击、截击,其次是与对手距离最近,所以你可以先打击他,接着是,切进对手空间,使其试图追你的手,那么你就有机会用第二个动作打他;前手收回,后手打击(前手变成护手或者辅助手)。
后手拳是力量:最容易见到血的方式,更易击倒对手,让对手感到畏惧,跟随前手打出。为什么后手拳比前手拳更有力呢?力量来自于后腿、离自己身体很近、主要是转腰范围更大,总之是马步结构使然。
当前手拳变成后手拳,站姿需要变换(左右架变换)。前手既可攻也可守,前后手可互换。
如何让后手拳有力:在移动过程中转动腰胯,坐马然后后腿向下蹬地把身体向前推送,肩膀帮助力量爆发出来,身体位于向前的位置,专注于你拳头的发力点或者角度。渗透性的破坏力不只是伤了外在,也使其受了内伤。
6.进攻手与协助手:咏春里摊手是攻击手,同时也是主要用手,协助手是伏手、膀手,所以不能放在前面,否则就要挨打,因为伏手和膀手是协助手,所以当你需要协助手帮忙时,才会使用协助手。摊手是攻击手,可变换拳、掌攻击对手,所以我们在格斗中把摊手放在前面,不会把膀手、伏手放在前面,这就是区别。
前手拳有7种用法:干扰对手、诱捕对手、协助作用、连消带打、以攻代防(以攻击化解防守的压力)、追击、打击薄弱点。
在这7点中前手有3种机会使用:
第一是对手中门大开;
第二是前手距离要害很近,打击要害;
第三是我太强对手太弱,可以随意打他,不要浪费时间,立刻解决他。
7.咏春的发力:
(1)臀部和腿;
(2)手腕、臀部、腿合起来;
(3)肩膀和后腿加上旋转臀部、腰胯;
(4)(意念)专注,用脑子想象力量就在拳头上(接触目标瞬间只有拳头握紧,大臂、肩膀放松),就像拿把刀插入对手的身体,那样才会非常有力。
(5)第一击打中后必须紧跟第二拳、第三拳,直到打倒对手为止。
8.出拳易犯错误:距离太远、太近、出拳后未收回原位,手放得过低、精神松懈、过于急躁、动作莽撞,呼吸跟不上打斗节奏。
在打斗中,呼吸、移动、距离、思考、和控制力都受智慧的影响,如果你是高水平的人,你的呼吸与动作是同步的,你可以在任何你想要的时机休息、移动、冷静、爆发。这几件事是你必须要记住的,非常重要。
打得好第一是经验,第二是智慧,打得多了就有了经验,经验就是寻找错在哪里,哪里有问题,不断从失败和教训中思考、反思,如何不再被打倒。
大多数人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