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李小龙和截拳道

李小龙作为一名武术技击家,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以独特的技击风格与技法蜚声国际武坛,他所创新的截拳道也因此风靡一时。同时,李小龙把武术真功与电影表演技巧相结合,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具有崭新风格的功夫片。在其主演的影片风行海外后,甚至在许多外文词典和字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功夫(Kungfu)。在不少外国人的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就是中国功夫的化身。

李小龙一生中曾获得多项殊荣。年他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长滩举办的世界空手道大赛中夺冠;年和年先后两度被美国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赞誉他为“功夫之王”;在日本,李小龙被推崇为“武之圣者”。客观地说,李小龙之所以赢得巨大的声誉,除了其本身卓越的武功外,或多或少地受到其电影在社会上的极大影响。

撇开电影的因素,单纯从武学的角度出发,李小龙之所以取得成功,是由于他创新了一种现代全新的技击术一一截拳道。

李小龙的武术生涯可追溯到其少年时代,他十四岁时随香港咏春拳名师叶问学习咏春拳,此外,他还掺杂练习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在李小龙年到达美国求学和开馆授徒的十二年间,李小龙广泛研究了海外流行的诸如空手道、柔道、合气道、跆拳道、泰拳、击剑等多种形式的武功。在此期间他还遍访名家,向著名拳王阿里学习其具有“蝴蝶穿花”美誉的拳击步法;向跆拳道高手李峻九学习腿法;向菲律宾棍术好手伊鲁山度学习快速、凌厉的二节棍法,注重从多方面汲取精华。李小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在实战中检验,力求科学化,反对华而不实和蛮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格斗训练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截拳道。

截拳道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武术。但在其技法中,我们仍可看出其中传统武术的痕迹。例如:李小龙保留改进了咏春拳中的搂手、拍手、极手等,并以此衍化为他最拿手的勾漏手、沉拳绝技。他那闻名于世的“李三脚”则是借鉴了传统北派拳术的腿法特点,以侧踢为主,与其他腿法随机巧妙的组合而成。他的某些拳法和步法则吸取了西方拳术的快速移动、随机性强等特点,还有一点是使截拳道区别于传统武术和拳击的最明显之处,是李小龙还在截拳道搏击中揉进了击剑中不暴露意图、隐蔽的特点。

在组成截拳道的各项训练中,李小龙尤其侧重身体素质的全面练习。因为他认为,真正的武功不光是一招一势的拳脚,首先要具备超人的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

为把身体的耐力性、柔韧性和协调性练习更好地贯穿在其武功练习中,李小龙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健身、健美、运动训练学、营养学和举重方面的书籍以及一些当时著名健美选手的资料,其中包括拉里、斯科特、大卫、德雷伯和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阿诺德、施瓦辛格等。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李小龙汇编了一套适合自己并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力量而不是增加体重的训练计划,它包括每周三次的素质练习、恢复手段和营养等。

李小龙的训练模式包括了人体素质所需要的3个核心原则一一发展柔韧素质的伸展性练习;发展力量素质的负重器械练习以及发展循环呼吸系统的有氧训练。人们看到,李小龙经常手持哑铃按“金字塔”递增方式进行击拳训练。其中,他特别重视关节力量训练,因为他感到要发力首先要使关节能承受住并传递击打时所迸发的强大力量。

应该指出的是,李小龙的力量训练,是以帮助每部分肌体都能出“功夫”为目标进行的。李小龙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技击好手,应首先具备良好的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素质,然后才是最大的绝对力量。如果没有这些素质基础,而片面追求“肌肉块”,在和人较量时“就犹如斗牛场上被斗牛士耍弄的一头野牛;或者像台破拖拉机追赶一头野兔。”

身体素质练习与武功训练有机的结合,使李小的武功进一步完善。我们注意到,此时的李小龙有铁铸般强硬的身体、强劲的肌肉和流畅优美的线条轮廓。他能够轻易地用拇指、食指两个手指做俯卧撑表演;他的沉拳所击出的“寸劲”可将一名体重超出他45公斤的人击出相当一段距离倒地;他的拿手好戏侧踢更加引人注目,他将一块5厘米厚的木块扔向空中,然后当它下落到半空时将其踢碎,李小龙的腿击达到了速度和力量的完美结合!研究权威人士认为:如果以每磅体重计算,李小龙肯定是世界上动作最快的人之一。

但从客观角度说,有关李小龙的传说,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由于敬畏和崇拜而杜撰的;有些甚至是夸张和荒谬的。那么,李小龙的武功是否就达到完美的境界了呢?其武功当时是否已无对手?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通过李小龙一生的经历和传闻我们得知,李小龙成名于年的美国长滩世界空手道大赛,各种传记均称李小龙横扫一切对手,摘取桂冠,而对于比赛是属表演、还是实战对抗则至今也没有明确。然而在一年之后,由于授艺外国人与当地国术界发生的一场纠纷中,身为世界冠军与对方派出的并无声名的拳手交手,竟然被对方的罗汉拳晃的大有失手之势,双方犹如不是一个轨道的行星,简直没办法接触。

这就令人疑感不解了,即便两人所用的拳技不同,在实战交手中,也不可能按照套路招式对号入座,正如同下棋,不能每一步都按棋谱定式走一样。各种传统拳术虽技击风格迥异,但自卫防身的初衷却是一致的,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一切危及自身安全的打击的,很难想象两个习武者在交手中各走套路、无法接触。就是这次有惊无险的比武却使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它对李小龙的触动程度是如何之大了。这样我们不禁要问了:难道世界大赛的空手道高手竟不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香港拳手更具威胁?

照理说,李小龙一生中交流的武术名家应很多。传闻李小龙曾击败向他挑战的“世界十大搏击高手”,但我们看到有记载的正式交手却只有那么几次,所谓的“十大高手”不知从何而来?如有的话,包不包括代表世界搏击最高水平的泰拳高手?

早在六、七十年代,欧美等国流行的武术形式基本上是拳击、空手道和跆拳道。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逐渐接触到凶狠无匹的泰拳,从此,泰拳开始成为世界搏坛的霸主。所以在李小龙所处的年代里,他与泰拳手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在他生平中记载着他唯一的一次与ー名退役泰拳手的非正式交手,其真实性已无从查证,但整个过程也称得上激烈异常和触目惊心了。李小龙昔日霸道的拳脚落到那位泰拳手身上,竟没令他感到多大的刺激,虽然李小龙经过苦战最终将他击倒,但他倒地后怒发的一记拦腰腿却使李小龙终生落下了伤痛。战胜一名退役的泰拳手一一即便曾经是拳王,也不能代表当时泰拳的最高水平,所以也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截拳道就优于泰拳。

作为一位武学天才,李小龙突破了原先所学的传统武术的局限,努力探寻到最简单、最实用,能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搏击并能速战速胜的技击术,并由此创造了新的武术技击概念,也就是截拳道的宗旨:从实际出发,讲究效率,简单实用;打破形式的束缚,力求自由无羁。其武学思想也上升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新高度。

但是,由于李小龙长期侨居海外,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到中国武学的发源故乡与各派名家切磋交流学术,因而未能对传统武术作深入的学习和探讨,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尽管李小龙在训练教材中,曾多次用对比形式对“传统武术”进行了剖析,并列举出了某些技法的缺陷所在,无疑李小龙积多年技击实践经验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对于多年从事传统武术研究的人来说,李小龙所指出的弊端,正是传统武术中所忌讳的,李小龙的论述与传统武术本身并不矛盾。

就整个训练体系而言,截拳道本身也并非尽善尽美。其练功多借助哑铃、回力绳、电力弹簧、电力握力计等现代练功设备,超负荷高强度地进行训练,借此达到自己的身体极限。这样的训练虽然在短期内就极易见效,但这种剧烈的运动加速了人体内器官的“磨损”,导致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后果是令人担优的,李小龙的英年早逝就说明了这门纯粹搏击术的局限性。

毋需回避,武术技击乃至现代竞技体育活动,练和养的矛盾由来已久。对此现象,武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早就明确指出: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有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看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技击和养生的矛盾,已是摆在当今武学研究者面前的主要且刻不容缓的课题。

目前,不少人自称截拳道嫡系传人设馆传授截拳道,但是大家或许知道,对李小龙来说,截拳道仍需发展完善,远非到此终结。特别在他成名后,除了保持必须的训练外,大多的时间用来拍片,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授徒,只有长期陪同训练的学生、助手才能体会到截拳道的精髓,所以说,真能称上截拳道传人的真是微乎其人,更谈不上什么权威了。李小龙生前就极其憎恶人们盗用他的名义借以提高自己,更不愿意他们用这种方式去吸引学生,特别是真诚求学的年轻人。

李小龙,作为第一个使中国功夫风靡世界的中国武术家,在他短短的近乎传奇的三十二岁生命中,凭藉个人奋斗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辉煌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发。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这样突破国家、种族的畛域,以至于在他死后的多少年里,仍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凡是看过李小龙表演的人,都会被他那淋漓的野性美和难以置信的超强爆发力所倾倒!

李小龙,这位龙的传人,他那威武不屈的形象将永远停留在每一个挚爱中国功夫者的心中!(邢军)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