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遇到一个人,掏出名片,上面印着“中国中医药学会”,你会不会肃然起敬?觉得这人是中医专家?
但这是个“山寨社团”。今年2月,民政部公布一批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它就在名单中。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都在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比如说前段时间,浙江省公安厅、民政厅就作了联合部署;再比如说,今天又有新闻传出: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行动,对违法违规开展活动的文化类“山寨社团”进行专项清理整顿。
地方领导,要特别防范“山寨社团”
先来看几个名字: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国务院精准扶贫基金会、中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中国建设装饰行业协会、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粗一眼看上去,是不是看不出什么毛病?
这是“山寨社团”的第一个特点:喜欢用“中字头”、“国字号”。
相关新闻报道
山寨社团第二个特点,就是名头特别响亮,爱打“国家战略”的旗号,比如说“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这里已阅君可以举个例子:有个叫“中国城乡复转军人创业工作委员会”的,曾在浙江活动过,建过什么“军创基地”、“办事处”。今年2月,民政部公布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中,就有它。
不管名头多大,有多响,在骨子里,“山寨社团”都在干骗钱敛财的勾当。
那么问题就来了:“山寨社团”为什么喜欢山寨正宗的国家级协会?
今年3月,民政部专门发出呼吁,在提醒公众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还呼吁领导干部、社会名人不为非法社会组织站台,商请新闻媒体不对非法社会组织进行报道,提示一些重要场所不为非法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
从这呼吁中,可以看出有一些领导干部、社会名人、新闻媒体曾上过当,受过骗。去年7月,《工人日报》一篇评论中也称:有些专家、个别地方领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为山寨社团站台。
不管专家,还是地方领导,因为有吸睛效应,应该了解随意为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法社会组织背书、站台,可能会面临风险和责任,要特别珍惜羽毛,谨言慎行。
只要想一想,去年一名中部某省的副市长,被骗去为传销组织站台,之后激起多大的舆论风浪,就会明白其中的风险。
付钱的,也有人是“周瑜打黄盖”
办“山寨社团”,目的是为了钱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招数:办论坛、开展评比、发展会员、授牌子、颁证书。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给个人或企业脸上“贴金”,来敛财。
这种关系,并不一定是简简单单的骗钱和受骗,还可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今年3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就称,有的宾馆、饭店明明知道活动的组织方不合法,发给的牌子也是假的,仍愿意花钱买来装点门面;有的学生家长明明知道非法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没有实际效果,但为了给孩子增加入学优先录取的竞争力,仍愿意花重金买各种证书奖状。
相关新闻报道
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有媒体发现:中国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国国际青少年儿童艺术节、ICAA国际少儿书法大赛……花几百元或者数千元,就能参加这些针对青少年儿童举办的才艺比赛。
所以说,有些人或者企业,未必不知道这些山寨社团是非法组织,却抱着拉大旗做虎皮的心态,买来“假虎皮”的目的,是想借此鱼目混珠,浑水摸鱼,蒙骗不知情的人们,获取真实的资源。一旦出事,就称自己是受害者。
简单来说,就是有“市场需求”在。
非法社会组织怎么识别?
这种需求,很快会被打断。因为从今年4月1日起,民政部、公安部已经开始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
4月26日,浙江省民政厅、公安厅联合召开会议,对这个专项行动进行工作部署,并且明确表明:打击行动,将从将从4月持续到今年年底,同时还呼吁社会各界投诉举报。
4月26日,浙江省举行的相关视频会议
既然非法社会组织危害如此之大,有什么甄别办法吗?
大致说来,有这几种办法:
第一、看名称前面。“山寨社团”往往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高大上”的名头,并善于“蹭热点”、喜欢跟风国家战略,使用“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公众关心的热词。
第二、看名称后面。大致说来,“山寨社团”会带用这三种名称:“学”传统社会组织,用“协会”“促进会”“联合会”“基金会”;“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用“委员会”“发展局”“中心”;“学”新型组织,比如说“联盟”“合作组织”等。
第三、看活动形式,一般来说,大致是这五样:办论坛、开展评比、发展会员、授牌子、颁证书,还往往带着明码标价的收费内容。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组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