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许旸
打开手机,不少短视频平台都会传出一阵阵洗脑的“罐头笑声”;从爆笑类短视频到各种段子手大号,滑稽搞笑的表演成为大众解压娱乐的选项之一。当“笑声消费”成为综艺领域的刚需,喜剧这门手艺的难度系数也随之加大。前不久,随着《脱口秀大会》落幕,另一档原创喜剧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接棒,力求跳出传统表演范畴,拓展喜剧创作边界。从目前已播出的两期反馈来看,观众口碑呈两极化,创意输出“笑果”明显但争议也不小。
黄渤、徐峥、于和伟、李诞等高票房演员和喜剧人坐镇评委,如此强大阵容加上出品方主持人马东,却难掩疲态。虽有《互联网体检》《这个杀手不大冷》等高分作品“出圈”上热搜,但大赛在赛制、理念上的新锐尝试,网友褒贬不一。
作为一档全新综艺,从零出发的破圈之路必然不好走。相较于挖掘“新新喜剧人”,大赛的更大亮点在于,不吝将聚光灯投向编剧——几乎每次作品谢幕,都有编剧站起来分享幕后故事细节,潜移默化地将“共创”概念引入公众视野。毕竟,喜剧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演员、编剧共同组成,缺一不可,尊重编剧并放大他们的价值,这对推动喜剧行业的良性循环,更具长远价值。
跳出传统喜剧范畴,“笑果”却出现偏差?
为了最大化兼顾不同的审美笑点,节目吸纳了包含素描喜剧、漫才、独角戏、音乐剧、默剧等尽可能多的喜剧种类,并不忘延续《乐队的夏天》的“科普属性”,经常穿插有关sketch(素描喜剧)、漫才、音乐喜剧的知识点。一批新锐面孔灵活搭档组成“喜剧小队”,通过共同创作和公演磨合重组,打造“新新喜剧社团”。
比如“素描喜剧”《站台》取材朱自清经典名篇,但比通常的小品演出节奏更快,想法和主题也更天马行空;《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借鉴日本漫才形式,一个“装傻”、一个“吐槽”,形成诙谐互动;音乐喜剧《父子的心声》表演生动,但台本不够过硬,有点可惜;《一心不能二用》呈现“声画不同步”的滑稽场面,放大日常琐事的荒诞;相对小众冷门的默剧《空手道高手》融入了舞蹈、口技、小丑戏等元素,还自创了一套默剧语言……
有意思的是,节目里大家对什么是好的喜剧看法不一。以吐槽种种不合理付费机制的《互联网体检》为例,“会员跳广告”“付费解锁”“超前点播”“加速包”等大量网络梗、广告梗,令不少观众直呼戳中痛点,但也被吐槽“没有铺垫和反转”,丧失了喜剧“意料之外”的惊喜。正如李诞所点评的:“包袱”给得太直接、铺得过满,很容易让人猜到下一句梗是什么,“包起来的才叫包袱,这个却直接撒出来了,有点像喜剧里的‘爽剧’。”
“新喜剧的名头,不能仅仅是用来掩盖节目效果不佳的事实。”有网友犀利留言:“台上选手玩命闹腾,台下导师商业假笑,尴尬的是观众。”有评论分析,如果说《世上最美丽的女人》《站台》属于生活流喜剧,那么《戏精导航》《三狗直播间》等就属于脑洞流,但也需警惕不能“只开了脑洞却让观众无从共情”。“共情”依然是笑声流量的密码,短短几分钟表演背后,往往意味着对社会热点诉求的敏锐捕捉。
为幕后编剧投束聚光灯,喜剧生态仍需深耕内容
节目方认为重点不是“生产喜剧明星”,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