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懒扎衣,这个摔技在不同的武术中亦有类似技术。刚好有MMA拳手分享了类似技术的四个使用时机,这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不同武术中的类似技术和使用方法。
太极-懒扎衣
据说,古代人衣穿长衫,交手时要把长服卷起,以便动步踢腿,「懒扎衣」中左手动作像拿起衫脚一下,而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有临敌不慌,撩衣应战之意。明末陈王廷将它吸收入所创太极拳中,沿习到今。后世亦有「揽擦衣」之称,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揽擦衣与单鞭皆一引进法」,「即引即缠、即进即缠」。除此之外,《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及深受其影响的《武备要略》亦有收录「懒扎衣」。
《拳经捷要篇》第一式「懒扎衣」,而「懒扎衣」亦是太极拳著名招式,甚至被部分流派视为母式。
懒扎衣势图说:懒扎衣起手架子,变换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有眼手便明
《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懒扎衣: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懒扎衣」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拳势,早期在某些太极拳系统,如陈式太极中称作「懒扎衣」(还有称「懒擦衣」),后在一些传系中演化为「揽雀尾」(如杨式等)。
练习时视线要专注对方,身体往左转时要转动手臂,然后左手往内藏右手对外放,造成对拉力。配合蹬腿时左手贴身回拉,右手稳定向外弧线,最后左肩和右手相反打开。而身法方面,实腿(重心脚)膝盖「合」,虚腿膝盖「开」,双脚踏实地下,这时候胯会平,肩亦会正。
柔道-掬投
掬投是用双手抓住受方的腿侧,靠铲起/捞起的动作,使受方向后摔倒;或者,攻方将他的一只手放在受方的双腿之间,并铲起对方再掉落,使受方摔倒在地。使用与上述类似的技术也可算是掬投。
掬投分成了四种方式,分别为抓的方式的差别,分别是「双手从后抓对方大腿起」、「左手抓大腿内侧、右手抓身」、「右手由前穿过对方双腿再揪起」以及「双手从后抓腰带或躯干」。过去这些技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名称,通常被叫做「手内股」、「手车」、「仏坛返」,在年10月的「投摔技术新名称」检讨中,决定以「掬投」统一名字。
在讲道馆的示范中,亦有用于反击对方摔技的用法。只是,柔道的使用方法比较着重手的使用和抱摔,而非使用身的扭动与对手或自己的向前冲力。
空手道-楔子摔(wedgethrow)
在空手道大师枝庆之辅的示范中,可以看到这一招(或这一节)被叫作「Kuzushiwaza(崩し技)」,简单翻译就是「令对手失平衡的技术」,所以并不知是这招的专有名字,还是所有能让对手失平衡的都是「Kazushiwaza」
楔子摔(Wedgethrow)是拳评人JackSlack给的名字。
这个技术就是前脚踏在对方前脚的后边,所以自己的大腿内侧在对方前脚的大腿外侧,然后摔倒对方。这是个很老派的技术。几乎每当您在空手道的「形」中看到下挡(下段払/下段受),也可以用作抓起对方前脚来用。船越义珍(松涛馆流创始者)就是这样教自己。------JackSlack
这个技术除了在空手道比赛中可以看到,空手道家LyotoMachida在MMA比赛中也有用到。这个技术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使用」的原因在于,对方不会「踏步上前出拳」,让你可以把腿放在对方前踏的那只脚后面。LyotoMachida就把握到对手(中村和裕)想要出拳后进入缠抱的时机以及向前的力,踏步使用此摔,十分潇洒
泰拳-冲前髋撞(RunningHipBump)
再一次,「冲前髋撞(Runninghipbump)」大概并非其原本名字,但介绍者这样叫,就先作此称呼。
MMAShredded的Jeff是一位现在签约给OneFC的MMA拳手,在Youtube中介绍了这个他在泰拳中学到(但想不起在哪学),亦是他最喜欢的摔/扫技,大致上与上文说的动作类同。
在纯立技时用,因为立技的人通常站得比较直,重心较高。他也介绍了四个Setup(预备动作、前设),简化后就是:
〈一〉先后脚踏步,另一只脚踏再踏一小步作低扫,后退;再踏步时对方以为是低扫所以抬腿防御,结果站在原地时,再使用「冲前髋撞」
〈二〉先以前脚作踢技,再转架;让对方以为是转架后再踢,对方防御,此时踏步向前用「冲前髋撞」
〈三〉在外围步行,让对方以为自己在重整或制造切入角度,当对方转向想正身对着自己时,此时踏步向前用「冲前髋撞」
〈四〉没有前设,直接踏步向前用「冲前髋撞」
除了第四个方法,头三个前设也是以假动作,欺骗对方站在原地(最后是单脚站立),或起码不能快速后退。另一点,Jeff的方法都是自己向前冲,再以髋胯顶「飞」对方,而不是在对方冲过来时用,这与上文其他武术的使用时机和发力有差别。
总结
可以肯定有其他武术有类似的技术,毕竟大家都是人类,身体构造一样,用到的技术相似很能理解。而各个方法当中也没有优劣高低之分,重要的是在适合的时候用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方冲过来,用LyotoMachida那种用法,或者会比Jeff那种撞过去更好;假如已进入缠斗,可能柔道那种更为适合。武术及搏击是很非常实际,「用得到、有效果」就是好,「用不到、没效果」就是差,所以尝试及改良到自己合用都是必须的。
关于多做尝试,Jeff在片中也提供了自己失败的例子,可见这招也不是容易使用。没有一个技术是「万试万灵」的,假如有%成功率的技术,那么大家都会只用那招。所以多学习类似技术不同面向的差别,多做尝试,一定能对自己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