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令狐伯光
倒奶事件,郑爽事件过后,吴亦凡事件彻底点燃了观众抨击中国娱乐圈“流量明星”的浪潮,这件事情后面会如何发展还不得而知,我们可以静观其变。
中国的“流量明星”自从开始兴起到全面爆发,再到因为一件一件德不配位,没有任何作品和实力,却又有着超高收入的事件爆发。
这个自学习中国港台地区,再到学习日韩的“流量经济”远远还没有走到尽头。
不过,它确实引起了所有中国观众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大讨论,“流量经济”,中国娱乐圈和中国流行文化如何发展,确实值得所有人的深思。
中国不需要流量明星,更不需要饭圈文化,否则中国流行文化难以崛起。
流量明星没有实力,选秀明星背后只有商业利益
我个人以前也挺喜欢看选秀的,但是随着接触久了会发现这些某个综艺节目就能打造出好几个的“流量”,在娱乐圈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竞争力。
在背后大佬的眼里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哪个火了这季就主推哪个,等到下一个火了上一个就随便推一推就好了,属于扔了也怪可惜的那种,所以才有了“限定团”这种奇葩的东西。
“限定团”就是选秀排名前多少的人组成一个团体,一个限定一到两年,因为这些秀星的巅峰流量也很难维持超过两年,这两年之内是最挣钱的。
圈子里管这些网络平台综艺选秀节目里火起来的艺人叫“秀星”,什么圈子都有着鄙视链,“流量明星”本身就是现在很多人嗤之以鼻,极度嘲讽的,“秀星”则属于是在流量明星里地位垫底的存在。
“秀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离开选秀的封闭竞争环境,离开特定观众喜欢的舞台之后,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本事。
举个例子,一个歌手要火得唱火一首歌,一个演员要火得演火一个角色,这种火是在大环境下受到观众喜欢,也就是所谓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的。
不过,“秀星”要火只需要在选秀节目中把一首歌,一段舞,特别是自我颜值表现的比其他同节目的选手好就可以了,甚至都不需要歌舞好,说话比其他人风趣,表现的努力程度比其他人突出等等都可以收获粉丝。
这个吸引粉丝就是靠的选秀节目营造出的封闭式竞争环境,观众看到一个选秀总会在所有选手里支持一位相较于其他选手更对自己脾气和喜好的选手。
关键点在这某个选手确实是在这来个选手中某一项特点很突出,但是出了选秀节目在整个娱乐圈,整个影视圈,整个文艺界来说他们却啥都不是。
唱歌比较好的在音乐圈也排不上号了,风趣幽默的也比不了真正的笑星,跳舞好跟真正跳得好的比也就那样,而且中国偶像学习源头的韩舞本身也就是粗浅的。
演技,中国的“流量明星”几个有演技了?
不但是“秀星”出来的明星没有演技,毕竟大多数“秀星”本来就不是学演戏的出身。现在是连大多数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也不好好演戏,整个影视圈形成了一种不好好演戏便能随便赚钱的风气。
这些“秀星”出了节目,极大可能永远也无法唱火一首歌,他们的歌只有粉丝听。不少纷纷转战影视圈的也都是走的邪门歪路,好剧本好班底以前有人给他们演基本全毁了,现在也没人给他们演。
所以,他们就都集中去演耽改剧、古装甜剧、现言偶像剧、各种爽剧,影视剧开播的时候神颜值,妆容服化道好看短视频铺天盖地,动不动再炒一个剧里的CP什么的,粉丝多帮着宣传宣传就指望这些东西火。
就这样短暂的能火一下,但是能真火,火很久的也没有几个。
他们跟真正的歌手,演员和艺术从业者中间隔着鸿沟呢,本事是真的不行。
年,选秀倒奶,郑爽事件和吴亦凡事件出了过后,估计今后的偶像选秀应该又会变种了。这么挣钱的买卖大佬们肯定是不会被放弃的。但这此些西万变不离其宗,套路都是这么个套路。
偶像产业如果不能为文化服务,再怎么发展都是虚的
这个所谓的“秀星”以及流量明星,本质上是利用着一种人性的普遍心理弱点进行的一种养成带入的所谓造星收割韭菜的模式,背后靠的是对人群人性心理的大数据揣摩研究与引导管理。
前台站的这些所谓的明星,背后都是用一些分析出来的可用的一大批标签贴上去的,可以被批量生产的商品罢了,无论是前台的所谓“明星”,还是下面被PUA引导管理的粉丝群体,其实都是被收割玩弄的对象。
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的自主性很强,但他们所谓的自主性也是被背后引导、操控、甚至导演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为了收割那一拨拨的韭菜而已——
说了你可能不信,这个本质上没有什么,因为商品时代任何文化商品的目的就是赚钱。
现在中国偶像产业学习的日韩偶像文化不提,以及中国观众怀念无比的中国港台地区曾经的偶像产业,从香港地区的四大天王再到台湾地区的偶像剧明星。
它仍然是冲着赚钱去的,毕竟贩卖偶像梦就是商业行为。
不过,偶像能不能走得远还是要看在偶像产业,能否为传播得更久,历史遗留得更远的文化产业上有所建树,你越深刻越严肃活得越久,反之相反。
我们回头看看,台湾地区的偶像明星在深入上就颇为不如香港偶像。香港偶像产业的巅峰四大天王至今仍然是传奇,年后一大堆台湾偶像到今天已经变得无人问津。
这个也体现在中国偶像产业学习的源头上,日韩文化产业的发展状态。
日本文化产业因为更深入,更深刻和更加的文化现象,所以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和文化输出远胜于韩国文化产业。
80、90年代全世界青少年人手一个任天堂的游戏机,大家看《七龙珠》和《北斗神拳》,看宫崎骏和各种各样的日本动画,空手道和日本忍者风靡全世界,欧美和日本合作的影视、游戏数不胜数。
年,欧美还买了版权拍了商业大片《金刚大战哥斯拉》,《哥斯拉》这个文化符号诞生超过半个世纪了。(哥斯拉年诞生)。
韩国流行文化与之相比,现在真的有这种文化影响力?
就韩流擅长的偶像团体音乐来讲,BTS达到巅峰也就是顶级欧美音乐人和他们合作定歌,再到欧美和全世界有一定受众听他们的歌,但是他们对于欧美音乐,全世界的音乐有多大影响?
日本音乐巅峰的时候,那可是直接统治全亚洲流行音乐审美(看看港台翻唱),并成功进入拉美和欧美主流的视线,可以说近现代全世界继欧美音乐模式过后,全世界又一支少数风格鲜明的音乐模式。
如果不把流行文化上升到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这个流行文化人物自己也上升到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高度,这个流行文化都不会影响深远。
所以,全世界级持续影响的流行文化大人物就那些。
我们仔细想想好像都是欧美日本的居多,中国港台地区巅峰的时候也有那么几个。
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我们的网络小说,我们的文化商品开始文化输出,可是我们看不到多少我们的偶像明星输出,如果能输出还都是借了“韩流”的东风。
比如这次核心的吴亦凡,张艺兴,王嘉尔和刘宪华等等。像张艺兴,王嘉尔本身不否认他们音乐上的实力,但他们本身就是“韩流”模式出来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偶像的成功。
相反,我们学习韩国自己培养的偶像明星呢?
男性偶像巅峰的就是蔡徐坤,女性偶像巅峰就是杨超越,哪怕再加上一个华晨宇等等,他们在国外输出还不如韩国培养的偶像呢。
这还是“秀星”本质上的唱歌跳舞,再延伸到影视上面,这个结果还用说吗?
现在中国偶像这个情况,还真有点像《司藤》里台词:中国偶像明星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上,还真像地里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啊!
年代港台偶像成为华语文化的传奇,差点的也是中坚力量。年后台湾偶像好歹还能看,年后的内地偶像拉垮到不忍直视。
尾声
中国和日韩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完全不同,中国是学不了也不可能整日韩那一套的,流行偶像表面光鲜亮丽的繁华一下,真正的能够带来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日本影视产业,游戏产业和动画产业等形式呢?韩国的影视产业也值得学习,它们都比偶像产业要好。
而且,日韩的偶像产业虽然发达,其实仔细想想也有点因为现实中国家的发展有了上限,最终形成的文化上的一种畸形的表达方式。
总之,一个国家民族要保持先进性,一定是要把固有的精神价值作为主流文化,没必要刻意追随其他国家的东西。
这些国家里没有一个能像中国这样能延续五千年文明,当然,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快餐式的流行文化,要想发挥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自己知道哪些是需要剔除的糟粕,哪些才是需要保留的精华,这才是我们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几年流量经济和饭圈文化的持续惊爆眼球。年以来倒奶事件,郑爽事件和吴亦凡事件证明了。
流量经济是糟粕,饭圈文化也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