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和拳王泰森格斗,谁能打赢谁中国武术

说起功夫巨星李小龙,大家都不陌生。他在33岁的人生里,造就了无数的谜团。

他虽然出生于美国旧金山,面对采访时却总是强调自己出生在香港。少年时期,李小龙在香港师从叶问,学习咏春拳。回美国之后继续研习武术。

年,电影《唐山大兄》开辟了李小龙短暂又辉煌的时代。年,李小龙突然去世,彼时,美国的三个空手道冠军都是他的徒弟,这是李小龙最自豪的事。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李小龙能不能打赢拳王泰森?泰森说过,隔行如隔山,综合格斗虽然很厉害,但是单论拳法的话,绝对不是拳击冠军的对手。

泰森说自己不是不尊重李小龙,主要是他们的体重差异太大,泰森状态最好时体重公斤,李小龙是68公斤,级别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其实李小龙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有人问他能不能打赢拳王阿里,李小龙说自己这双瘦弱的手,阿里会杀了自己。

在巨大的体量差异之下,双方的技术能力都体现不出来。

全世界很多的格斗家都尊重和推崇李小龙,那李小龙对中国武术和世界武术,做出了哪些贡献?正是他超前的格斗思想和训练方法。

李小龙学过哲学和心理学,能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国传统武术形成的经验,这是中国武术最需要的。

老师傅说,传统武术为什么重视站桩和扎马步?因为人的骨骼有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慢、力量小,但能长时间不疲劳。站桩的原理就是刺激慢肌纤维来提升体能。练武的本质就是对体能的开发,招数属于动作技术,是另一个具体问题。

那传统的武术,今天还能打吗?李连杰说过,真正有杀伤力的招式早就被禁止了。

经常有人说“高手在民间”,短视频平台上有过两个红人,一位是在武当山修行的陈师行,身手利落、体能过人,是真正的习武者。另一位是马保国,就是那位“不讲武德”的出处,他把武术变成了流量话题。

已故的武术家赵道新说过:“格斗是人类原始生存的本能,早期的中国格斗与国外盛行的搏击术很近似。在攻防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一旦以科学方法进行归纳,中国武术就被庸俗化了。仅民间武术而言,门派大多推崇保守,难以通过实战来交流战术。”

在格斗中,一个人获胜只能说明他当时的状态好,一个人能获胜说明他实力强。只有练同一种拳术的人,在多次较量中获胜的比例高,才能通过统计显示出这种拳法的优势。

赵道新说,中国现存的传统武功都是比较低效的,表现为在功夫上花费时间太长,即便有了功夫也不完全在某种格斗中有用。中国武术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缺陷,中国武术应该摆脱宗教性,真正进入科学和体育运动。

李小龙当年拍功夫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武术理念,西方观众接受他,也是因为他展示的功夫看起来很有实战性。

擅长拍武打片的导演徐皓峰说:武打片里,对动作的理解就是作品的世界观。动作设计必须和影片的情节、意境相匹配,导演是不能把动作戏完全交给武术指导的。比如《卧虎藏龙》,表达的是中国的审美意境,两个武林高手飞翔着比武,是一个和谐的情景。

在李小龙的电影里,他为了表达中国功夫的真实性,搭建了一个模拟实战的系统。比如《精武门》,最后大批警察出现,乱枪打死了陈真,就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热兵器是功夫片的软肋,枪一响,武功就没用了。在现实中,李小龙和别人冲突时也带过手枪。

李小龙去世后,有不少模仿他的香港演员,但效果都不怎么好。因为李小龙电影的核心价值不是艺术,而是他的英雄气概,这个是没办法复制的。后来成龙的成功,是改走滑稽武打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