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BA智库·五月海子编辑/MBA智库莹莹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热议:
“为什么感觉月入过万很普遍?
是吹出来的,还是大家真的都过万了?”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人和社会都没变,只是发声群体变了。月入1万+的那群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发声、抱怨,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入1万+的人遍地跑。”
的确,事实并非传闻所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发布的一篇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
来源/微博
DT财经而麦可思《中国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显示,月收入(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在1万元以上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仅占该群体总人数的4.3%,有68.1%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元以下。
即使是在工作三年后,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本科生的月收入没有达到1万元。
也就是说,尽管互联网上似乎到处都是“年薪百万”的人,但在中国,月入1万,仍旧是一道卡住了大部分人的门槛。
1月入不足的成年人
随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性,加上信息洪流的狂轰乱炸,各种繁荣业态、媒体里网红生活,充斥着我们的输入端口,让我们错误的认为,月薪过万的上层优越,才是社会的常态。
可是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月薪过万的人身上,落脚到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身上,你会发现那些月入不足的人,才是中国城镇青年的平均水平。
周围的朋友,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到了三线城市,做着月入不足块的工作:
小奧,国企库管,月入,去年五一,几个朋友约着一起去重庆玩,他为了省钱,不仅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攒钱,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省钱计划书:
原本每天10块的面包牛奶,硬被他改成了5块的馒头和粥;
中餐从外卖换成了每天食堂3块钱的伙食;
晚上从不做饭的他,也走进厨房,开始了烟火气的生活。
你别说,三个月后,他硬生生从工资里,攒出了块出来。
吴杰,公务员,月入,周围的朋友毕业几年都买车了,唯有他依旧采取绿色出行,说到底就是收入不足以支撑买车月供。
单位离家并不远,走路三十分钟路程,他总会说,走路才是最环保的出行方式,即节约了开支,又锻炼了身体。
你别说,还真是这样,刚毕业那几年斤的他,没过两年,这身材就让我们羡慕。
有好几次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月薪不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仿佛收入就被圈定在这个水平,无法突破,这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
我不禁在想:“月入,就真的没希望了吗?”
我们不该因为看到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不足的水平上,就该沉沦的沉沦,该下沉的下沉,然后奉上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反正大家都是这个水平。”
千万不能忘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竞争力是呈下滑态势,当未来某个不确定事件带来爆破影响时,我们用什么去抵抗未知?
2决定收入增幅的,
是你的能力基本盘
如果你不主动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只想被动等待机遇垂青,收获的也永远只是被命运收割的悲惨。
为了微薄的工资,上班不敢迟到、有事不敢请假、加班不敢拒绝,不管怎样努力,缺钱一直是首要问题。
但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如果你的想法不变,那么不论你是25岁,还是35岁,你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名的《反脆弱》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两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多年来在一家银行任职,有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的收入,还有其他福利。
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时多时少,而且经常生活在不稳定之下。
对比下来,肯定乔治的收入更高。
但塔勒布却指出,约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他的能力就止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他对组织有极强的依赖性,一旦风险来临,他对抗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
就好比你是银行柜员,工作30年了,你所熟悉的也只是柜台的一些操作,一旦失业,你柜台操作的能力就很难派上其他用场。
面对未来的变化性,这类人会受困于能力基本盘的单一、对变化缺乏弹性,导致自己的收入会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定水准,无法突破遇到的职业瓶颈。
更别提大涨幅了。
相比较,出租车司机,他们本身就生在不稳定之下,随时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