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尘心无衣(读史专栏作者)
近日,《叶问4》在全国上映,作为《叶问》系列的收官之作,它的武打戏是一如既往得出彩。叶问在影片中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战无不胜。
那么,咏春拳真的像《叶问4》里给大家展现得那么厉害吗?中国武术又真的只是人们眼中得花拳绣腿吗?
一、花拳绣腿还是招招致命?
《叶问4》呈现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歧视与偏见,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对国术的误解似乎是更常见的,也是更扎心的。
当然了,误解分为两种,其一是彻底否定,认为国术仅是花拳绣腿健身体操,没有任何战斗力;其二是神话国术,认为学几招国术就能像电影里一样战无不胜,大败西方格斗。
而第二种的失败又往往造成了第一种的心理落差。总之,很少有人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国术。
暂不说什么以和为贵,武术诞生的最初目的便是杀人。在不能杀人的法治社会,武术便是真的毫无用武之地了。
咏春的确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拳种,又狠又阴,不像其他格斗上来就是一顿暴揍,咏春插眼锁喉撩阴,哪里致命就打哪里,片中叶问打美国军官的最后一招,标指插喉,如果不控制力度,对方是很容易当场毙命的。
试问,实际生活中又如何应用这些招式呢?因此,咏春拳在今天很难发挥它的本真功力。
而败坏国术名声的,好像多是些“武学大师”。看似弱不禁风的某门派掌门人真实弱不禁风得被壮汉打趴了,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影片中也呈现了“大师”们纷纷被干翻的场面,没有贬低,没有夸张,非常真实。
暂且不考虑他们是怎么当上掌门的,让我们想想这些武学“大师”平常都在干些什么:闭上眼睛站个桩养精蓄锐放空身心?组织弟子们在中秋晚会上举行武术表演?连哑铃都不举一举,能挡住天天魔鬼训练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的轻轻一拍?
缺乏实战经验,再卓越的招式也都只能是花拳绣腿。
二、无法被规则束缚的咏春
在文明社会里,想要某个武种能有它的用武之地,那就是在竞技场上了。而我们实在很难把咏春搬上竞技场。
在竞技格斗中,通常都有规定不能触碰的要害点,还有戴护具戴拳套。而咏春的特点却又恰是攻击对手的要害,又恰是一些指尖和手掌上的动作。这些规则便只会是锁住咏春的灵魂。走上竞技场的咏春,是全然变质的,可以,但没必要。
而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规则体系让咏春站在竞技擂台上,那自然是很难让它“发扬光大”的。西方格斗必然是主流,咏春则难以立足。
难以站在擂台上,形成一套成熟的比赛机制,同样也是中国武术逐渐衰败(虽说武术表演仍欣欣向荣),西方格斗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
出于竞争的需要,就会延伸出一整套的训练系统,专业的拳手会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而努力训练。
但职业的中国武术训练者缺乏市场,便处于一种“佛系”状态,自然很难再出现像叶问那样真的会打的武学大师。
三、没有最强的武种,只有更强的武者
空手道是最强的吗?不可能。那什么是最强的呢?不知道。
不能因为一个空手道大师打败了一个咏春新手,而认为空手道比咏春强,也不能因为叶问打败了在场所有门派的强手,而认为咏春最厉害。
我们永远无法通过个体去比较他们背后的武种。也许可以用一套武术的理论是否完备等等来评定武种的强弱,但那也是非常牵强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它的武者。
武种是死的,人是活的,把死的招式用活,才是武者的任务。
如何成为更强的武者?李小龙把学功夫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无艺术”阶段。
初级阶段也就是大多数未接触过功夫的人,有人向你打来,你会出于本能地举起手臂一挡,一切都是出于本能的,混乱、幼稚、茫然的。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学了一些招数套路后,你能流利地打出一套拳法,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了,也能知道对方这么向你打来时,你应该这么防守。大多数习武之人都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功夫学到这里,亦是难以用到实战中去的。和同门兄弟守规矩得过过招还行,若要和“外行”对打,在他们的乱拳下,你会发现自己也只能打乱拳,立马被逼回初级阶段,只能出于本能地对抗,学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然后就是“无艺术”阶段了,所谓“无艺术”,就是你把那些招式全“忘光”了,你不记得自己是什么门派,学的是什么拳种,交战时,你只会像初级阶段那样本能地防守进攻,不会再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接这招?我应该怎么突破?
你会发现,这时才是真的学以致用,但打的拳好像和师父教的套路也并不全然一样,这时才是真正得把这个武种用活了,在“忘记”它的同时,重新造就了它。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的体格和力量,四肢不够健壮,力量练得不够,哪怕功夫达到了“无艺术”阶段,那也都是白谈。
所以,总有很多人自己功夫没练到位,基本功不扎实,而去怪罪所学的武种不够厉害,这是非常愚蠢的。
最强的武者是让武种为我所用,甚至结合各门派的优点,自成一派,而不是沦为某个武种的奴隶,崇拜它,独尊它,最后失去自身的价值。
“多年来,在接受了不同门派的训练之后,我发现,那些招式仅仅是为了让训练者知道,他学的招式已经够多的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会兼收并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种招式,仔细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的动作的相似之处。”——李小龙
四、中国武术的价值
中国哲学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武术,它不单单是一项体力活动,而绝对是一门精巧的艺术。东方哲学与国术本就是一体的,是相通的。阴阳相生,刚柔并济,这些只存在于脑子里的概念,武术却能让人从头到脚得真实地去感受它们。
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国术更好得去呈现道家的智慧了!刚与柔构筑的整体正是武术之道,而水的本性则正是功夫的真谛。这一招一式背后所蕴含的,又哪是西方格斗能够拥有的呢?
不能说中国武术是最强的,但一定能说中国武术是最能称之为艺术的。它并不像大众所期待的那样能够飞檐走壁以一敌十,但它绝对拥有着无穷的智慧,绝对是中国人的骄傲。
也许,这个时代不再适合国术的发展,也许它仍会被自己人嘲讽成“花拳绣腿”,但它仍释放着无穷的魅力,等待有缘人去触摸,去感受,去为之倾倒。
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