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李小龙)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上是一个特例……对我来说他不仅是武术家,还是创意人,他对武功的想法与之前任何一个门派都不一样,总与别人不同,很多地方都是开创历史性。还有就是他的远大眼光,想想看,在他之前,功夫除了本土市场,其他地方并不知道,但是因为BruceLee,让中国功夫和功夫电影风靡全世界,他是第一个看到功夫未来发展趋势的人,一个真正的先行者。”——周星驰
出身演艺世家
李小龙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有两个:影星和武术家。这两个身份可以分开,但也必然会融为一体。相比武术家,李小龙最先成就的是影星这个身份。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就参演了好莱坞电影《金门女》。当时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颇有名气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经常在海内外演出。当时正好在美国三藩市演出,李小龙就出生在那里,而且在父亲的意愿下参加了《金门女》的演出。
拍摄完《金门女》后,李小龙随家人回到香港,一住就是十八年。在这十八年中,李小龙因为父亲在演艺界的关系而陆续接演电影,加上他俊朗的外表和具有天赋的表演,让李小龙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或许是年少成名,或许是性格所致,李小龙对于演戏的热情远远超过读书。尽管父母和剧组尽量让他在假期或课余演出,但他的学业还是一塌糊涂。学校经常向他的父母反应:这个学生顽劣至极,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温习功课,还是退学比较好。就这样,李小龙在无数次被劝退和转学中跌跌撞撞读完了中学。跟学校的评价截然相反,剧组称赞他十分敬业,拍戏从来不迟到,不管多辛苦的拍摄都能很好地完成。就连他的家人也说,只要说去拍戏,李小龙可以不睡觉,立刻整装出发,一分钟都不会耽误。
当时的李小龙出演的角色都是一些问题儿童、问题少年,个性不羁,玩世不恭,跟功夫没有一点关系。除此之外,他还偶然出演一些文艺气质浓重的影片,比如《雷雨》。他的演技得到了香港演艺界的认可,人们称他是“小李海泉”。尽管出演的电影和功夫无关,但李小龙从小习武是事实。李海泉不仅是个粤剧演员,还练了十几年太极拳。为了培养李小龙的身体素质,李海泉在儿子7岁时开始传授他武艺。所以,父亲应该是李小龙武术上的启蒙老师。
对于武术,李小龙赋予其跟演戏不分伯仲的热爱。为了让拳脚更上一层楼,他拜师叶问,学习咏春拳法。为了时刻能练习咏春,他在家里竖起木桩,几乎把演戏以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打木桩上。除了咏春,他还学习螳螂拳、洪拳、少林拳、节拳、白鹤拳等,为他后来开创截拳道打下基础。
走向国际
年,家人催促19岁的李小龙到美国办理身份证明,他毕竟是出生在美国,可以在成年后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与此同时,他的家人也希望他能在美国完成学业。更为重要的是,李小龙在香港留下太多打架记录,可能会面临警方检控,所以离开香港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带着家人复杂的期望,李小龙来到美国。到了美国后,李小龙桀骜不驯的性格丝毫没有收敛,反而更胜从前,逃学、打架,一样都没有少。
这个时候的李小龙,身材壮硕,拳风凌厉,拳劲是他体重的两倍。曾跟他当过同学的香港著名词曲作家黄霑说,那时很少有没挨过李小龙拳头的同学。为了弥补李小龙在学习上的不足,他的父母把他送到西雅图一所补习班加强学习。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这个时候的李小龙将戾气收敛,开始在学习上下功夫。业余时间,他照旧全都给了功夫。
年,李小龙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主修戏剧,兼修哲学、心理学。第二年,他在学校创办了“振藩功夫道场”。振藩,是他的本名,据说有振兴三藩市的寓意。武馆吸引了很多外国学生和留学生加入,他一边传授中国功夫,一边从外国学生身上吸收西洋拳法。
在这个阶段,李小龙参加了许多校内外的武术比赛,几乎都拔得头筹,这为他的“振藩功夫道场”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很快,他的武馆开到了奥克兰、洛杉矶。年,李小龙关闭西雅图的“振藩道场”,将重心放在了百老汇。同年8月,他迎娶了美国新娘琳达。在百老汇期间,李小龙一边继续经营武馆,一边继续参加各种比赛,先后斩获世界柔术冠军、空手道冠军。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不过真正让他享誉国际的还是电影。从年起,李小龙就片约不断,《青蜂侠》《蝙蝠侠》《破坏部队》等。一边拍电影,一边为他自己创立的截拳道做宣传。这些电影虽然让他收获了一些名声,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国际影星,直到他回到香港拍电影。年,嘉禾电影公司的《唐山大兄》开机,作为主角,李小龙再次回归到熟悉的香港电影界。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它的预算非常低,只有10万美元,剧本也是一边拍一边写。可谁知道,这部小成本功夫片却成为当时香港院线的一匹黑马,最终创下了万港元的票房纪录。
嘉禾公司乘胜追击,于第二年推出了《精武门》,结果打破了亚洲票房纪录,将李小龙推向亚洲功夫巨星的宝座。也是从这部电影其,李小龙和双节棍成为一种功夫标志,并在后面得到许多电影的争相模仿。也因为电影的火爆,李小龙的截拳道受到了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