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武术门派宗法思想进行分析,指出了新时代“门派宗法”在武术传承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武术发展的建议:一是重视新时代门派宗法思想的传承;二是依靠国家政策的导向性。
1.武术的门派宗法
武术流派(或称“武术门派”)在汉语语境中主要是按传承起源进行分类的总称,简称“门派”、“流派”。
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武术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法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武术的历史传承,深受宗法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由于当时武术处于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其宗法思想也更多地体现了一些旧社会的封建内容。例如“师徒如父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还有一些“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家拳”的出现都是这种封建宗法思想的体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霍元甲》中,霍元甲就是因为反对“家拳”的传承方式,广收门徒将霍家拳传授外人而得罪了他的父亲。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也有相似的剧情,由于李小龙在美国对外国人传授中国功夫引起了当地华人武术界的不满和刁难。这两部影响很大的电视剧所描写的打破传统宗法思想的改革方式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现实的,有利于武术的发展。
封建的武术门派和宗法思想在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隔断了武术派别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技术交流,更是将一些所谓的“家拳”流传范围限定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此外,祖辈们对传承者的武德尤为看重,一直以来就有“未曾习武先习德”的传统,倘若在有生之年未曾遇到满意的传承人,有的甚至不惜将其“独门绝技”带进坟墓,实属可惜。擂台,是以前传统的武术竞技场所,由于武术家们都深知传统武术的威力和危险性,又加之当时对武术竞技者的保护比较薄弱,往往在比武之前要签生死文书,这也暗示了一些拳法可能会消失在拳台上。这些传统的带着封建意味的门派宗法思想深深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2新时代门派与宗法思想历史发展至今,从封建门派宗法思想大行其道,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思想变革和改造,再历经全盘批判,再到当今符合我国国情的全体主义文化体制的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批判、思考、重新定位的过程,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门派宗法思想的不同层面,祛除了封建思想的残留,融入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但武术门派宗法思想的回归和认识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现今社会似乎只要一提到“门派宗法”就会被扣上“封建残留”的帽子,这种看法具有片面性和不科学性。
2.1新时代“门派宗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门派宗法文化是历经时代影响和变革,发展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俗性的文化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科学地认识新时代门派宗法思想的重要性。
门派宗法是我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武术、曲艺、杂技、传统医药,甚至诸子百家等学术的传承都离不开门派宗法的传承方式。在历史上,由于人们认知水平所限以及被统治阶级利用,受时代限制,门派宗法被植入了一些封建的、具有时代性的糟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封建糟粕在不断地被淘汰、更新,逐渐地融入了时代性的元素,
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维系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和文化形式。从称谓上来看,近些年流行称“老师”,而传统上则习惯称“师父”,师父和老师所涵盖的范围、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所教授的深度是不同的。从拜师、学艺,到学成、尊师、发扬技艺等一系列过程,不是肤浅的“过场”,而是在此过程中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对这种文化的敬畏之心。近年来兴起的“祭孔大典”、“封禅大典”以及对炎黄二帝的祭祀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先人的祭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体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传承的体现。
2.2新时代的“门派宗法”在武术传承中的重要性
2.2.1门派宗法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所阐明的是关于“学的什么”、“从哪里来”的问题,犹如一个姓氏的族谱和脉络。倘若没有了门派宗法,武术文化就犹如无根之水、无土之木。
武术发展的前几十年曾盲目地一味“反封建”、“去糟粕”,给人的印象就是新的文化形式都是好的,而传统的、从封建社会过来的都是糟粕,都是封建的产物,需要去除。一时间,很多人都以时代为借口进行变革。霍元甲创办精武会,中华民国创办中央国术馆,将武术进入新式学校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积极的、科学的、符合当时国情和社会现实的。可时过境迁,武术的发展环境已经不再,倘若还一直沿用旧的做法就不科学了。
现今很多体育院校、武术馆校等教学机构的武术教育是不分门派和宗法的,力求使武术传承者做到“全能”,能了解各类武术的特点和演练方式,做到样样精通。殊不知,这类没有门派和宗法的武术教育表面上教授的是全才,实则只是一个“武术扫盲班”。跆拳道、柔道、截拳道、泰拳、合气道、剑道等诸多流行世界的搏击术,都是起源或发展中受中国文化、中国武术的直接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空手道的前身是我国福建传入琉球的唐手。唐手的母拳在地大物博、文化深厚的当今中国也就仅仅是一个地方拳种而已,但到其他地方就变成了他们的“国技”,且在举国之力下很容易就走向了世界成为了和中国武术并驾齐驱的一种技击形式。反观我国国内武术教育,“样样通却样样松”,难以形成核心。
2.2.2截拳道和太极拳的门派宗法体现
说到武术的发展很容易使人想到武术大师李小龙。他早年拜在咏春叶问大师门下学习咏春拳,后又接触了拳击、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菲律宾短棍等搏击术,并兼容并包、不断吸收和改进,将诸多搏击术的优秀打法引入到了咏春拳中去,并创立了新的咏春形式———截拳道。
之所以说是新的咏春形式,是因为李小龙截拳道的拳理和拳法都是以咏春拳为框架结合诸家之长而创立的,这种改造并没有改变咏春拳的核心理念。在其创立咏春拳的过程中,其门下的诸多弟子如伊鲁山度等和他之间也是亦师亦友,也有严格的门派和宗法传承。截拳道一直以来是美国军警的重要训练内容,每一个截拳道训练中心的墙上所悬挂的李小龙画像,也是一种武术宗法的表现形式,时刻提醒每一位练习者他们所习练的拳法来自李小龙,他们的搏击理念和内心信念来自李小龙。
太极拳,可能是全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前几年有报道称“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突破11亿”。街头巷尾、学校体育课堂、健身中心、武术馆校,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在习练太极拳。可这11亿人中有多少是师承有序、习得太极拳精髓的?绝大多数习练者仅仅是当作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或知识储备而已,更不用提太极拳的拳理精髓及其应用了。这种没有宗法门派传承的传播为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值得警惕。
对未来武术发展的建议
.1重视新时代门派宗法思想的传承
新的社会时期,传统的门派宗法思想已经和当今全体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有机的交融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一种新时代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的武术发展中要重视门派宗法思想教育,让习练者清楚所习练拳种的发展脉络,懂得尊师重技。新时代重视门派宗法思想还是应对这种武术文化形式心存敬畏,对这种文化形式的传承更有责任心。
.2依靠国家政策的导向性
国家政策导向性在武术技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多年前,国家为了将武术更快地推向世界,就设立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套路比赛和以散打为主要搏击形式的竞技武术体系。一时间,所有的武术馆校和各级学校都变成了竞技武术的天下。
各门派自然有序发展的现实被打破,有的传统武术项目和武术形式多年无人问津,有的甚至已经消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崇体育经济,将武术推向市场,市场规律讲究供需平衡,可目前“供方”是各门各派诸多拳种和武术形式,而“需方”则更多的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供大于需,是当前在国家政策影响下导致各武术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处理好国家重点发展拳术和各门派拳术各自发展的矛盾
为了集国家之力推动某种武术体系发展,将武术的代表推向世界,可以优先设立重点发展项目。但这种发展是以不违背其发展规律为前提的,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而将我们的“国技”主动地、人为地改编成“花架子”、“中国式体操”,而是要围绕武术的核心内容进行科学有序的推广,不能饮鸩止渴。在重点发展的基础上,要做到全面开展,多型并举,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