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在国外人尽皆知的中国明星是哪一位?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小龙。
美国有一位视频博主曾做过一个调查活动,将许多中国名人的照片聚在一起,然后向美国人们询问这些是谁。
在这些照片里面,所有人都能认出来的,只有李小龙,是唯一的一位。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华裔演员大多都拿不到重要角色,只能自降身份出演温顺的助手。李小龙冲破重重阻碍,锐意打破了这种歧视,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出演主角的中国面孔,也是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第一位亚洲电影明星,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华裔演员成龙,取得这样的成绩足足用了25年。
李小龙所创建的跨流派训练和无限制格斗,奠定了现代MMA运动的格斗规则,被所有综合格斗运动员称之为“综合格斗之父”。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这个词被写进了英文词典,“功夫”这个文化才从中国走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的西方人开始学习武术。
因为李小龙舞动双截棍的形象,双截棍一时之间成了美国以法律形式禁止使用的武器。
也是因为李小龙,改变了西方电影的制作,这种功夫片类型在西方影坛蓬勃发展。
《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疾速追杀》等多部电影中都有这种类型电影的印迹,特别是改变了影片中的格斗方式,从蝙蝠侠到福尔摩斯,再到《谍影重重》等,要求演员都要成为功夫高手,不仅要使用拳头,也要熟练地使用双脚,就像李小龙那样。
更是因为李小龙,他将中华文化推广向全世界。在西方世界的许多城镇上,开出了一个又一个挂有李小龙画像的功夫道场,道家的阴阳理论、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功夫流派,被热爱武术的学生津津乐道。
美国历史频道纪录片《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里评价他说:“他用人类最强有力的右拳,重击了世界,而我们还处在他的重击中眩晕着。”
就在李小龙去世47年后,《李小龙——神话与真实》一书,第一次把最完整、最真实的李小龙再现在世人眼前。
这本书的作者马修﹒波利,他本人就是一名功夫爱好者,曾经在少林寺学习功夫两年的时间。
为了写成这本传记,他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历经一百多次亲身采访,最终形成了这部72万字的传记,随着李小龙身世的一页页展开,伴着多幅珍贵照片,我们感受到了李小龙的艰辛与不凡,目睹了他由一个问题少年淬炼成为全球偶像的蜕变,参悟着他对于功夫与中国文化的哲思、对于格斗理念的变革,和他在生活中不愿为人知的秘密。
尤其是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我认为更是印刻了他一生的人生密码,对于我们去了解李小龙,甚至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都很有启发。
1.“无时停”的童年
年11月27日上午7点12分,一个拥有八分之五的中国血统、四分之一英国血统和八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健康男婴诞生了,他就是李小龙。
他性格外向,喜欢玩闹,总是跳来跳去,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家里人给他起了绰号,叫“无时停”。倘若他长时间不说话,他的妈妈还会以为他一定是病了。他的弟弟也怀疑这个哥哥好像患有过度活跃症。
李小龙的“多动症”,也很让老师们头疼。他的一位老师还回忆了与这个多动症的一次胜利的较量:
“策略很简单,如果你能理解他并能正确与之相处的话,会发现他本质上是个好孩子,只是有些特立独行。他就像是一根带电的电线,我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瓦。所以每天早上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抢占先机,在他能制造麻烦之前先让他筋疲力尽。”
这位老师把他能想到的零活儿全部分配给李小龙干,比如打开所有的窗户给教室通风、擦黑板、各种跑腿的事等等。
父母也发现了能让他乖乖“安静”下来的办法,就是给他一本漫画,他会静静地坐着读上几个小时,在他大了一些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去书店了。
李小龙六岁就戴上了近视眼镜,而爱读书也伴了他一生。在他日后进军影视圈后,无论是在片场休息的间隙还是假期,李小龙总是会抱着书籍爱不释手,无论去哪儿都会带上一本书,他的私人蒧书超过册,甚至他在旧金山家中的藏书能从地板堆到天花板,他的早期职业梦想之一是开一家二手书店。
不仅如此,他还会写诗,会画画,关于功夫的理论性文章也多次发表在世界性的杂志上面。
2.问题少年
李小龙出生后不久,回到了正值霍乱肆虐的香港,他也因此从小比其他孩子虚弱,四岁时,走路才不再跌跌撞撞地。
严重近视、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身形瘦弱的李小龙,面对任何取笑或是让他丢脸的人,他都会当场跟他们打起来,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高矮胖瘦,他都敢和他们动手,直到其他男孩都不敢再向他挑衅。
李小龙也因此让每一位老师头疼,“简直就是沐浴在圣水中的魔鬼。”
但李小龙并不是以羞辱弱小为乐趣的校园恶霸,他更像是一个帮派头目,为那些愿意跟随他的人提供保护。跟随者也心甘情愿,他们称他为“大哥”,“他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领导力,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他的话”。
他的妈妈曾责备他自私,对家人没什么感情。李小龙没有辩解,只是讲了一个故事来回应:
“如果我们正在森林里走着,遇到一只老虎,我会留下来跟老虎搏斗,让你们快点离开。”
在他20多岁时,一次陪嫂子坐轮船回香港,四个古惑仔乘机调戏他的嫂子,还在船靠岸后堵住李小龙,围上来就打,结果被李小龙一顿痛打。
李小龙指着他们说:你们这帮垃圾,以后再看到你们调戏女孩子,见一次,我打一次。
在这本书中,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小龙的学生,他们无论是何肤色,对这位老师的赞叹、崇敬、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那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美好时光。。。这是个令人着迷的男人。。。因为李小龙,我所有的窗户都被打开了。”
“我连续11次夺得全国空手道大赛的冠军,无一失手,是李小龙向我展示的内容让我有机会取得这一成绩。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大师级的教练。他的主要品质来自他与生俱来的魅力,他可以迷倒所有人。”
3.热爱如火,超然若水
13岁的李小龙,以小混混的身份开启了他的武术之路,接触到咏春拳后,叶问对李小龙无论功夫抑或是精神层面都给予了深远的影响和引导。在教学上,叶问甚至鼓励学生们去街头实践他们所学的技术。叶问还曾引导他“学会超然的艺术。”
由此,功夫真正成为李小龙信仰与觉悟的途径。
他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早上慢跑,然后开始反复磨炼他的攻击方式:次出拳、次标指、次踢击;下午,他在自己的藏书室阅读哲学类书籍;晚上进行负重训练,每周三次。
他把自己擅长的恰恰舞动作引入到功夫中,他摒弃了传统繁冗的格斗套路,特别是在摄像机面前,他是绝对的焦点,他的能量、天赋及情感都可以通过摄像机很好地释放出来,是一种从“明星”进阶为“伟大的演员”的难以形容的特质。
21岁时的李小龙,就曾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回忆起叶问先生的引导时这样写到:
“功夫的精髓不就是水吗?虽然它看起来很柔弱,但它能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我要具备水的特性。”
这种水的特性融汇于李小龙的整个身心,他影视生涯中有这样一句最著名的台词:
“清空你的思绪,无形无式,像水一样。水可以流动,可以渗透,可以滴落,也可以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神话与真实》这本书,以清晰和共情的方式进行讲述,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小龙。阅读本书,如同收看一部好莱坞大制作的电影,跌宕起伏,又不乏美式的幽默;阅读这本书,仿若穿越一条时光隧道,回到20世纪曾经的那个少年,跟随他的轨迹,穿越到他叱咤国际影坛的那个风云年代。
《卧虎蒧龙》的导演李安说:“他是一个非常直率、非常西化、非常给力、敢想敢干的人,而不是备受压抑的迂腐含蓄的态度。”
世上已无李小龙,世上再无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