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珍视的品质: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一流的技艺竭力做到最好。
20世纪70年代,一股中国功夫片的热潮席卷了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龙的这个响亮的名字享誉全球。你很难说是功夫成就了李小龙,还是因为李小龙功夫才有机会走向世界。但从那时起,李小龙、功夫成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特有印象。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广东顺德,他是武术技击家、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巨星、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
李小龙虽成就卓越、红极一时,但年仅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今年是李小龙80周年诞辰,让我们拨开时光的纷纭迷雾,打开一本《李小龙信札》,走进最真实的功夫巨星李小龙。
这本书由美国人约翰·里特编辑,收录了李小龙从年11月首次乘船赴美到年7月20日逝世当天,人生最重要的十四年间给亲朋好友和合作伙伴的信件。
我们得感谢那个移动通讯还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留下这么多珍贵的信件,这里面珍藏了李小龙最真实的灵魂。
我们可以在信件中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长、他的雄心壮志、他在每一个人生重要关口的抉择,去了解这个传奇巨星活过了怎样的一生。
本文将从东西方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创新、离不开的爱情和友情以及停不下的表演和生命四个方面对李小龙的一生进行梳理,去探寻他身上那些除功夫外将凡事做到最好的优良品质。
一、东方和西方的碰撞
①身份上的碰撞:美国籍的中国人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一位著名的粤剧演员。40年代,李海泉带着身怀六甲的夫人在美国巡演,期间在旧金山生下李小龙。李小龙三个月时,被带回香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
年,李小龙十九岁,首次乘船赴美,初时暂居西雅图,后于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
除了出生在美国,李小龙完全是浸淫于东方文化背景之下成长的青年,具有很高的民族认同感。
少年李小龙
②初露锋芒:西方大学里的东方功夫少年
初到美国,李小龙的生活很艰苦,他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在六零年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
现在,我确已自力更生,从踏上这个国家的那天起,我便再未劳烦父亲接济我一分一厘。课余,我在兼职做服务生。老实说,兄弟,那真是相当不易!我总是累到不行!
锥在囊中总出会露出锋芒!困苦的生活难不倒这个来自中国的功夫少年。
以年为节点,在考入华盛顿大学之前,李小龙勤练咏春,认得了一些西方朋友,他教别人功夫,别人教他“具有异国特色的步子”。后来凭借自己的实力进行过多场功夫表演,和朋友上过两回电视。年进入大学之后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从此在大学这一小方天地里,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武馆,有这么一个厉害的来自东方的小子,他有会一门独特的中国格斗技术——功夫!
初生之牛犊,满满都是冲劲!
青年李小龙
③大放异彩:令人尖叫的中国功夫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武术界的拳击格斗是主流,由中国功夫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虽然只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却几乎风靡全美。可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东方的功夫。
李小龙认为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没有人听说过功夫这种至高艺术,也缺乏有功底的教头的缘故。李小龙在62年给香港故友的信中写到:
放眼所有武术形式,功夫当属最上乘……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够让我成为美国首位功夫教练……我的目标是在此创立第一所功夫武馆,然后逐步推广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实现自己的全部计划)。我这么做不单只是为了赚钱,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由,列如:我希望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我喜欢教授功夫帮助他人……
此时的李小龙虽然只是个一无所有,仅蜗居于一间狭小的地下室的大学生,可是他的志向非常远大。以在全美推广功夫为目的,有了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这种规划来自于自己对于中国功夫的高度自信和强烈热爱。
李小龙在空手道比赛做示范表演
年,李小龙于加州奥克兰开设武馆,此后的三四年他出席多个全美甚至国际的空手道竞标赛做示范表演,开始在武术圈打响了名头,年,振藩国术馆洛杉矶分馆正式开业。
彼时的美国,电影业发达,各种动作片也很受欢迎,随着李小龙在武术界声名鹊起,他开始接触影视圈,并且大获成功,只要有他出演的影视剧哪怕是客串,也一定是片中最精彩的镜头,总会引得观众一片喝彩!
年,李小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
纵然我现在已经涉足新的领域(演艺),但回首过去十年,发扬中华武术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而我在武术方面的成就也最令人满意,三位全美自由式空手道冠军如今都师从于我,为此,“中国人”这三个大字也在武术界内威名大振。
李小龙弘扬武术的初心不改,更多的西方人通过电视知道了中国人的功夫,他成为了真正打入好莱坞的第一个华人影星,也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孱弱的固有印象。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创新
1.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①中华武术的继承者
李小龙和功夫的渊源最开始是跟着父亲学习太极拳,练了几年后觉得节奏太慢不适合街头打斗而放弃。后来通过朋友引荐,跟随武学宗师叶问学习了多年的咏春拳。
叶问和李小龙
年李小龙给儿时好友的信中写到:
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将练功视为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一种思维训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之道。
武术是李小龙生命中最为重要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②对传统武术的质疑
长期的训练使得李小龙对中国传统武术了然于心,但他并不迷信传统权威,认为想要在功夫上有所造诣,就得摒弃一切糟粕,直取武术“精简直接”的本质。李小龙以街头格斗实战效果为出发点,对于很多传统武术固化的套路和效率产生了质疑。
尽管我仍坚称自己的拳法是中华武术,但实际上我已经对中华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因为几乎所有武功路数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就连咏春也概莫能外。所以如今我练习的方向更侧重于全副武装地展开有效的街头格斗。
他把自己和传统武师区分开来。认为他们总是试图设定一个节奏,而不去去适应瞬息万变的节奏,教授功夫的过程更是将原本鲜活的招式剖析的如同僵尸一般,这是不利于实战的。
所以李小龙在年给友人的信中,拜托朋友按自己的手绘图做了一个微型墓碑,“旨在戏剧化地影射传统功夫流派的死板僵化”。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之下,改变势在必行!
2.对传统武术的创新。
李小龙认为“功夫的最终目标是精简——以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达自我。
所以他以咏春拳为根基,融合击剑、拳击的特点创立了一套博采众家之长又讲究精简直接的武术体系,命名“截拳道”。
截拳道讲究时机和距离,并没有固定招式和套路,这样对手也就没有破解之法;武术招式很多,最实用的能最快速击倒对方的招式就是对的。这也就是他经常说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通俗说来就是“快、准、劲、狠”。
截拳道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小龙对传统的质疑,对某个实用动作技巧的研究,对武术的核心因素的分析,自己武学背后的哲学思想都在一封封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通过自己的笔尖慢慢梳理成型。
李小龙是继承者,是创新者,是武术哲学家,他的截拳道就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给中国传统武术注入活力。
三、离不开的爱情和友情
在李小龙的信中,除了极少数商业信件,大部分是给妻子和友人的。
1.“爱你的小龙”
李小龙的妻子——琳达·埃莫瑞,是他在华盛顿大学的同学,也是他的徒弟。这是一位美丽的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姑娘。
李小龙和妻儿
他们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和美。
李小龙的给琳达的信数量非常多,写信的地方有世界各地的机场、酒店和片场,写信的时间从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年,到受伤落魄到飞黄腾达,信的落款最多的就是“爱你的小龙”。
李小龙曾有一段时间腰部受重伤卧床很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琳达不离不弃,外出工作养家,回来照顾孩子。在李小龙成为影星到处做空中飞人的日子,她更是在家照顾好家里的一切,是位非常好的贤内助。
李小龙给琳达的信中,他和所有的丈夫一样和妻子讨论家长里短,为房贷忧心,为孩子的牙牙学语而兴奋,为爱犬的饮食操心,为和家人分割两地而痛苦,为终能以一己之力养家而喜悦……李小龙在信中跟妻子一起分享自己的事业,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年在泰国曼谷,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
亲爱的老婆,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诉你,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是对你情有独钟。
铁汉柔情,令人动容!
2.四海皆兄弟
李小龙的徒弟也是朋友比赛中获得佳绩
李小龙是个四海为家的人,他为人正派,也非常乐于交友。在与朋友的诸多信件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武学上的交流、事业上的探讨和生活上的问候。
李小龙待人以诚,为解决好友在武术上的困惑细心分析,经常画图分解动作,帮助友人进步。对方失意时更是以自己强韧超凡的人生哲学去劝说和抚慰,让对方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焦思苦虑和消极的念头上。
拉里是李小龙洛杉矶唐人街武馆的弟子,一次车祸受伤,医院探望,并写信鼓励:
生活的战场并非总是青睐那些更强更快的人。而胜利迟早属于——相信自己行之人!
好朋友严镜海去世后,李小龙写信安慰严镜海弟弟,说到:
他是个男子汉,我爱他,我也失去了一个兄弟。若有我能帮助之处,请尽管开口。走笔至此,悲不能书。
李小龙的对兄弟真情珍惜至此!
四、放不下的功夫表演和生命
1.闪耀的巨星
年,李小龙与香港电影公司合作拍摄《唐山大兄》,该片打破了之前的香港电影记录。年的《精武门》、《猛龙过江》、年的《龙争虎斗》……一系列作品凭借李小龙快速有力的武打动作和独特风格很快风靡全球,作品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卖座。李小龙成了华人功夫巨星,一时风光无两。
李小龙剧照
此时的李小龙并不满足,他仍在艰苦练习武术和进行体能训练,争取更大的发展。在与当时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董事长的信中写到:
尽管我在这里享尽优待,但扔有一种无可磨灭的挫败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香港电影业的拍片品质委实落后不少而我对这种挫败感的真实解读是,这个中国佬迟早会声势浩大地打回美国市场。
李小龙的愿望是成为片酬最高的华人巨星,将华人电影推向世界。
2.生命之思
年7月20日,李小龙给自己的律师写了一封信,信中概述了多项今后的商业提案和计划。几个小时后,李小龙去世,年仅32岁(33岁未满)。
所有的辉煌在这一天黯淡!这是李小龙的最后一封信,云中再也不会有锦书来了。
掩卷沉思,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为何能如此活的如此精彩?
通过这些信件,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那么真实的李小龙:
他以中国佬自居,带着强烈的民族自信把中国功夫带入国际;他醉心武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自主创新;他为人正派,对朋友妻儿真诚关爱;他身上有种崇高的品质——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显了一种日求精进、逆水行舟、精神世界强韧超凡的人生哲学。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写到:“如能善加利用,生命已足够悠长。”
结语
李小龙的心中有一个功夫梦,他是一位追逐梦想的典范,终其一生都在理性的计划——履行——达成,这就是李小龙。
书信为证,上天赋予李小龙的三十二载春秋,他从未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