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人的反传统性格
一提到日本,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首先应是国仇家恨的日本侵华战争,除此之外,诸如和服,樱花,书道,茶道等等
也都算是日本的文化元素。而我们年轻人比较熟悉的日本元素大概就属动漫了。
火影忍者里我对鸣人和卡卡西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物性格塑造上,形象的展现了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鸣人的性格,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日本人的内性格,而卡卡西则属于日本人的外性格。鸣人,经常做一些不符忍者职业规范的事情。比如说:在中忍考试的时候,鸣人被牙虐得体无完肤,而且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鸣人用了一招比较狠毒的招数扭转了败局,那是什么呢,鸣人在牙不注意的时候,他突然放了一记响屁,就赢了。因为牙是是个嗅觉灵敏的的人,你想想这招数多狠毒。
但,放屁,不是忍术。
忍者就是间谍。间谍的目的是尽力的隐藏身份,以获取敌军最大的情报。
而鸣人的每一次出场,都会来一句:“我是成为火影忍者的人”。这样的张扬个性,是违反了忍者的隐忍内敛的职业道德的。所以鸣人有很强的反传统性格。这也是岸本齐史在塑造鸣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良苦用心,欲借鸣人的反叛的性格,抨击千百年来日本社会的等级森严,因循守旧的弊端。鸣人的老师卡卡西也经常评论鸣人是“意外性第一的忍者”。
卡卡西,忍者的老师,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形象一般是以恪守忍者的职业道德而又十分的冷漠,他有一句比较有名的话是:身为忍者,不遵守规矩,是会被叫做人渣的。又让人感觉有那么点严肃死板而又不可接近。
那么,所谓的内性格其实就是日本人在“私场合”里表现出的自然而又真实的性格,这一性格和我们想象中的死板无趣认真严肃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有着很强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感觉。
而所谓的外性格呢,是展现在”公场合“”下,用一句日语来讲的话那就是“くそ真面目”,是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意思。
我在日本呆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接触的大多数的日本人,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的规律。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大和民族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民族。”
这种精神分裂性,又可以说日本这个国家有两个特质,一个是白天的日本,一个是夜晚的日本。白天的日本是我们印象当中的日本,素质很高,而夜晚的日本则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旦到了晚上,大多数的日本人就会卸掉白天的伪装,那就要放飞自我的节奏。大街上你会看到很多狂放不羁,大喊大叫,踉踉跄跄,到处游荡的酒鬼。
二,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说是如何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其实方法很简单,日本人说日语,中国人说汉语,听他们说话不就可以了,或者是看他们的大门牙,多数日本人是大门牙,罗圈腿的也基本上是日本人。
日本人都是大门牙,可咱也不能掰开人家的嘴看是不是长了大门牙。那日本人罗圈腿,内八,远处看也就能分辨出来了,可咱也不能跟着人家后面指指点点吧!
毕竟都在亚洲混,给人家留点面子不好吗。
除了上述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行为学上区分出日本人和中国人。因为两国人民长久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两国的国民性格,而这些国民性格,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言谈举止,通过这些言谈举止就可以出区分中日两国人的不同了。
比如:在跟团旅游的时候,前面领队的是个导游,导游手里都会举着旗子,引导后面的游客们。这时,如果是一群人紧紧地跟着导游的旗子走的,那么无疑是日本人了。如果旗子后面,稀稀疏疏,三三两两的,到最后旗子下,只剩导游一个人的,那么无疑一定是中国人。
大家眼里必定认为中国人没素质,不听从安排,不遵守秩序。不像日本人那么严格的遵守规则,遵守秩序。其实,笔者在日本生活了五年,据我的切身体验而言,其实日本人也是想溜开,去自由游玩的,只不过是被团体裹挟了,想溜而又不敢溜。
像我们中国人,做事潇洒,想溜就溜。虽然规则意识并没有日本人那么强烈,然而我们的因势利导,创新求变的民族性格是很强大的。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恒久。正是这种求变求新的文化理念,才使得我们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
三、日本“循规蹈矩”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
早在徐福东渡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中国人渡海去日本开荒殖民去了,日本真正大规模成体系向中华文化学习的事情还是在隋唐时期开始,派遣遣唐使和遣隋使节。这一学不打紧,一下子学了多年。中国的文物制度,全被学了去。像现在我们熟知的日本文化元素里的书道,茶道,空手道,汉字等等都是那个时代传到日本去的。
可是日本学了这么多的东西,惟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他们没有引进。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朝廷选拔人才,登用文官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实现了阶级的上下流通,换句话讲就是:不管你出身是农民还是官宦世家,只有你努力读书,参加科举,而且科举考过了,那么你就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么好的制度,日本没有引进来。这是因为日本的建国本身就是各个集团互相结合的结果。虽然他们也分什么天皇,大臣的君臣之分,但是天皇大臣之间势力基本上是均等的。
谁也灭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
所以他们折中而开始了合作共赢的模式,即:你家世世代代负责出产天皇,然后你家负责出产摄政大臣,你家负责生产征夷大将军。日本社会的顶层是这样的世代相袭,那么日本社会的中层以及下层,乃至于最低端都是这种世代沿袭。这一沿袭不打紧,一下子就来了多年,直到现在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世袭的现象。
在日本如果你爸是议员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是议员,当你爸退休或者是死掉的时候,那就可以完全继承你爸的地盘,然后参加选战,不管你是高中毕业还是扫大街都没有问题。虽然日本普通民众,对此十分厌恶。但天皇不倒,世袭制度就很难彻底根除。
虽然中国也有世袭垄断的现象,但是相比于日本,中国的跨阶级流动是日本人不可比拟的。
所以多年里,日本社会阶级固化想当严重,几乎没有什么阶级流动性,就拿天皇来说,从可考天皇来说,日本天皇比英国的王室还要沿袭久的皇族。而且日本的这种历史习惯,造成了日本人的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应该从事的事情,而且他们都不会觉得这是无聊乏味的。
日本人的守规矩,不知变通,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一种安全感上的心里安慰或出于一种规避风险的意识。日本的守规矩也是一种惰性,而又保守的表现。
而中国之所以会有那种不守规矩,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反叛与革命的精神。早在秦朝末期我国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黎民百姓搅得秦王朝天翻地覆。这种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气魄,至今依然振奋人心。
汉高祖刘邦,泗水亭长,秦朝的派出所所长,经过五年的奋斗就开创了四百年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一个贫下中农,经过八年的奋斗也登顶开创了大明王朝。而其他出身草根又封侯拜相的人物更是不可计数。
当然日本不是没有出现过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人物,多年的日本历史上,也就出现了一位,丰臣秀吉。他起先是织田信长的提鞋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渐的往上爬升,最后也就做到了太政大臣相当于宰相副皇帝的位置。
所以说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质,造成了日本社会士农工商,四民阶层固化特别严重。而且四个阶层是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属于士的,就世代当官;属于商人的,就世代买卖东西;属于农的,就世代种地;属于奴隶的就世代为奴。
如果某个阶级的人做出了和其阶级身份不符的僭越行为,必然会受到来自幕府的处罚,甚至因此殒命。日本武士拥有极大的特权,一旦武士看哪个平民百姓不顺眼,他就可以当场把那个人给杀掉,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种严格的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即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正是这种意思的作用下,日本人会极端的负责自己所承担的事情,乃至于日本人的这种表现在中国人看来是反而成了一种高素质人格的体现。但是如果仔细研读历史,对比中日文化发展脉络的话,我们大可以找到各自行为的逻辑起点,而这些表象的东西归结为素质的高低,并不是最真实的解读。
精日分子常说的日本街道特别干净,而中国的街道比较脏乱差。并认为这是一种国民素质评判的最好体现,果真如此吗。
其实日本以前的情况和中国目前是一样的,之所以能变的那么干净美丽其实是政府严刑重罚之下的结果。比如,如果在日本乱扔垃圾的话会被罚巨款万日元以下或是坐牢十年以下。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国处罚力度加大,扔垃圾罚十万,你还敢扔吗,起码我是不敢扔的。
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
加之日本人的恪守遵行,经过几个世代的演变,所以日本已经很少见到乱扔垃圾的了。而我们国家,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却只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住的小区楼下有垃圾分类的回收仓库,结果却上锁了,说是害怕用坏了。
究其根本不研究制度上的贯彻,却寄希望于人性本善,本质上讲传统的德治,是非法治的惰政。所以说如果看不到制度性,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只能让那些本不应该出现的幼稚言论左右我们的思想判断。
“日本人在构筑世界秩序时,经常考虑到等级制。在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中,年龄,辈分,性别,阶级决定这适当的行为。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周到的等级制划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只要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他们就会感到安全。
他们感到安全是由于视等级制为合法,这是日本人人生观的特征。正如对平等与自由企业的信赖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特征一样。这样的等级概念被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日常生活礼仪,在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这也是是外界误认为日本人高素质的一个原因。
日本人的这种谨小慎微,刻板保守的国民性格,有时候会让他们承受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一到了年末年初也就是辞旧迎新的元旦假期,日本的新闻报道上总会出现一些日本人卧轨自杀或者跳楼自杀的新闻。日本的自杀率是全球最高的,其次是韩国。据日本媒体统计,日本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竟然比每年出车祸死的人要高出四倍之多。富士山的文化地位,大概相当于我国的泰山。而在富士山下,就有一个自杀的圣地,青木原树海。很多绝望失意的日本人都会去那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旅程。
为什么多数的日本人会在12月份选择自杀呢,我认为,辞旧迎新的这段时期,失魂落魄的人更容易敏感,而情感不能自抑的时候,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所以他们选择了在旧的一年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大家应该都知道武士道,或者是武士吧。当武士犯了错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荣誉的时候,除了拔刀相向之外还有一种同行的做法就是,切腹自尽。
切腹自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它仅仅限于武士阶层,而且有着一系列的繁琐手续。
简单而言,在决定切腹的前几天就要沐浴斋戒,切腹当天需要身着白衣,然后在介错人,见证人的陪护下完成切腹的仪式。切腹人手拿着胁差,从自己腹部的左边开始插进去,然后切行自肚脐处,刀刃上扬,在向胸口划去,此时切腹人示意介错人,拿着太刀,砍掉自己的头颅。一般介错人都是死者生前的至交或者是亲属。头颅砍掉之后,介错人把沾满鲜血的头颅清洗干净,放在盘子上,这样切腹的整个流程就完成了。这种自我了断的方式,长久以来对于日本人而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甚的是,他们还会根据切腹者的刀口,而评定他们的忠勇程度。当然这种价值观是完全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千万条,生命价最高。不爱我生命,亲人两行泪。
源于切腹行为的自杀,以及切腹这两种行为很好的传达了日本人生命价值观中的一种物哀之美。日本人喜欢樱花,也正是由于樱花契合了这种物哀之美。
短暂而又绚烂至极。
或许讲到现在大家对日本又有了新的印象了,日本人除了谨小慎微,刻板认真的一面其实还有比较可爱的地方。比如,日本人呢他们开发了各种新兴墓地,有的是自己死了活化之后,会做成戒指,戴在手上。或者是建立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