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1期:
清末怪杰辜鸿铭,身为张之洞顶级幕僚,满腹才华,却有一奇葩怪癖!
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中,主角就那么几个,连戏份不少的南洋大臣张之洞都排不进去。而这些实力派配角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属张之洞的顶级幕僚——辜鸿铭!
整个汉阳铁厂的建造和生产过程中,辜鸿铭就一直跟在张之洞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并充当其贴身翻译。
此人出身于马来西亚,精通9种语言,手握13个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在西方社会,甚至流传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那么,辜鸿铭究竟是何方神圣,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在剧中又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呢?
一、
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但这名记者的行为,跟现在的国外记者并无不同,换言之,喜欢挑拨离间,希望能从张之洞嘴里套出点话来:
“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很欠抽啊,张之洞大人不是在全力搞汉阳铁厂了吗,哪里来的不办实事?
但毕竟是面对国外记者,张之洞还是给了一个很高明的回复:
“我嘛,是道多一点,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
张之洞不愧是当年的一甲探花,简单一句话,就把自己跟李鸿章的区别说出来了。但,这名外国记者肯定听不懂,不仅杨角风这么认为,辜鸿铭其实也会这样认为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来区分道和术,是要结合传统文化来讲,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技、艺、术、法、道。”
按照顺序来看,越往后,越抽象,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形容出来,也非具体的事物或技艺。大家可以用5S理念来理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越往后,越抽象,越自然。
像韩国啊,日本啊,动不动就跆拳道、剑道、茶道、空手道、花道等等。其实按照其水平来讲,应该称呼为跆拳术、剑法、茶艺、空手术、花艺。
只不过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管技艺多么高超,也会留有空间,会说这项技能几近于道,而日本、韩国人比较脸皮厚一点。
二、
外国人听不懂,但辜鸿铭肯定是听得懂的,他可是把“四书”中的三部书,《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了。真是牛叉霹雳带闪电,多少中国人读《论语》、《中庸》和《大学》都读不懂,更不用谈翻译成英文了。
辜鸿铭满腹经纶,但并未获得大清朝的重用,但被张之洞纳入幕僚,也算是小施展了一下才华。
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其母亲是白人,他也是出生在国外,但他坚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甚至能拯救整个世界。
他有点类似鲁迅,但比鲁迅更胜一筹,他用英语骂洋人,用汉语骂国人,骂完李鸿章,骂慈禧,骂完慈禧骂袁世凯,地位越高,他越骂。
他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既反对帝制,又反对革命,既眼界开阔,又思想守旧。旧时代对他畏而弃之,新时代对他忌而远之,也使得他总是那么另类,人家留辫子,他剃头,人家剃头,他偏又留起了辫子。众人号召妇女解放,他偏偏独爱缠足,众人呼唤民主,他偏崇尚专制,等真有人专制了,他又开始呼唤民主了……
其实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也是一个怪人,说话阴阳怪气,刁酸刻薄。比如李鸿章组织的海防捐,就是他跑过去砸场子的,说得还振振有词:
“你哪值那么多两银子,充其量,只值一文!”
砸完了场子,他还挺高兴,跑到张之洞那里去邀功:
“这回可给了李鸿章一个难堪!”
等张之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他马上就转变思想,开始拍马屁:
“好,以攻为守,避开醇王爷,对事不对人,让李鸿章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
辜鸿铭被人们称为“清末怪才”,其实换现在的话讲,他这叫实力装B,举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