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关于自我介绍的小故事。
有些同学不怕作业、不怕学习,最怕刚开学时的自我介绍环节。看着前面的同学一个个上去、一个个下来,快要轮到自己时,简直是头皮发麻、浑身颤抖,头脑一片空白。怕忘词、怕尴尬、怕空气静止,上了台结结巴巴,两手不知道该往哪儿放。这还没完,下台后脸部发烫,心跳就像跑了几十公里马拉松,但心里还是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噩梦”终于结束了!
相反的是,有些同学一听到要自我介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能让大家哈哈大笑就更好了。前面的同学讲得好慢呀,还有几个才到我上台发挥?上了台以后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恨不得时间就永远停在此刻。成为焦点的感觉真好!
有些人喜欢读书度过周末;有些人则喜欢在夜店彻夜狂欢;有些人喜欢黑白分明的、具体的和简单的语言;有些人说话则既复杂又模棱两可,等等。这些表现上的千差万别让我们不仅去思考: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特质在哪里?
为什么一些人会有某些特定的言行举止?
我们的性格又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这些都跟性格脱不了关系。说到“性格”这个概念,它一直让心理学界非常着迷。不同的性格特性不仅让别人更了解你,也会让你更了解你自己。这时候,我们需要《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在迥异的性格曲线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生活得更自在和成功。
先来介绍一下《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的作者西尔维亚洛肯博士。她是德国知名的性格咨询专家、语言学家和权威训练师,从年起就专门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的人群进行咨询服务工作,多年来陪伴许多性格内向者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其中不仅包括企业和科学领域的领导者,还有经理人、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自由工作者和创业人士等等。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安静的内向者。在《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这本著作中,西尔维亚洛肯博士就分别对内向型、外向型和混合型性格的不同人群作出了具体的阐释,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障碍,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群有效沟通和和谐相处。
了解你自己:你是什么性格?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呢?性格的三大影响因素分别是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人意识的探寻,生物遗传很容易理解,指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基因;社会环境则是第二自然,从方方面面继续塑造我们的性格;当我们拥有了通过自由意志来做决定的能力,开始选择对自己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事情时,就是“个人意识的探寻”。
西尔维亚洛肯博士用“性格拼图”来比喻错综复杂的性格元素。无论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其实都只是这张“性格拼图”上的一小块;这张性格拼图将决定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和日常感受等等各种。同时,拼图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游戏规则,那就是需要和别人合作来完成,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跟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相处。
先来看看内向型、外向型和混合型的性格差异吧。跟字面含义一样,“内向”就是倾向于内在的,而“外向”就是倾向于外在的。很多人都以为这两种性格是完全相反和对立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存在内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看更倾向于哪一端;那些处于中间点的人,就是混合型性格的人。西尔维亚洛肯博士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外向者燃放烟花,内向者享受炉火的温暖”,这也体现了他们的差异:外向者和内向者对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外向者对丰富多彩的刺激着迷,内向者更偏爱内心世界思考分析的过程;还有外向者倾向于追求安全,而外向者热衷于追求风险。但我们要知道,外向者和内向者虽然有诸多不同,但人生价值是相同的,他们也有着各自的成功秘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讨论这一点。
确立自我意识:内向者和外向者如何用不同方式达成目标
维也纳精神科医师维克多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但他也失去了妻子、兄弟和父母。在这段悲惨的遭遇期间,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求生意识让他能坚持下来,生存概率取决于当事人是否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意义,并以此来支撑自己度过艰难的时光。这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影响性格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个人意识的探寻。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与一个人本身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性格无关;按照自由意志生活需要消耗我们更多的能量,也会让我们脱离舒适区域。怎样才能做到呢?西尔维亚洛肯博士教我们以下两个方法:
首先是利用自己的性格来完成任务。无论是哪种性格的人,在成长过程或日常生活中,都会先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就能保持自己的天性。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天生热爱探寻新事物,于是就尽可能多地跟大自然相处,从小时候就开始收集矿石、植物和昆虫标本;父母去世以后,他用留下的遗产来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作为一名独立科学家环游世界。同时,他还支持了许多新生代科学家,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力来维护人权,去争取重要的资助者。他利用自身的外向性格优势,让自己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第二是去从事陌生的工作。天生内向安静的革命家圣雄甘地就经常策划数千人的冒险行动,去不断练习降低因为违反性格而产生的能量消耗。
下面我们就以运动和学习这两个领域为例子,来看看内向者和外向者分别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取得成功。
外向者艾乐想要通过运动来控制意识以及获得内向的平静,于是她加入了一个瑜伽课程。但无论在上课时老师柔和的声音还是在家的独自练习,都令她焦躁不已:“好无聊的运动!简直比活埋了我更痛苦!”她最终放弃了瑜伽,选择了空手道运动,现在她能够保持每周两次和好友一起的练习频率,而且越来越感到乐趣无穷。而内向的伊姆雷在曾经是足球运动员的爸爸带领下,进入一家足球俱乐部,但他超级讨厌这项需要不停追着球跑还会常常摔倒的运动,因此总是心不在焉。后来,他改为打兵乓球,感觉这种和对手之间隔着一张桌子的运动方式非常有趣,还交到了好朋友。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由于自身性格使然,外向者往往需要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和有趣的感官刺激来获得能量,而内向者则更注重安全和可预见性,他们需要从安静的环境中汲取能量。因此,根据需求变化来对运动方式进行实时调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再来看看在学习这个领域上又有什么区别。有研究显示,在美国虽然外向的小学生在起步阶段表现得比内向的小学生要好,但这种情况在进入高中和大学之后发生了反转,内向的学生取得了更多的学术成功,获得了更多的奖学金。很明显这种情况跟智商无关,因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智商上并无差别,唯一的原因就在于性格差异上。一开始,外向者倾向于通过简洁途径来快速解决问题的特点让他们领先,但后来在学习复杂内容时,内向者的毅力、意志力和分析性思维等等就占了上风。内向者更倾向于内部、对感官刺激更加敏感以及更注重安全感,所以内向者学习的理想方式是由内至外,先向大脑灌输知识再引导实践。比如说,内向者在面对需要思考的困难任务或者学习内容时,会先写下来,再讲出观点和解决方案,写作培训师乌尔里克舒尔曼推荐用“写作思考法”来激发内向学习者的潜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同时,因为内向者对刺激敏感,所以不应该给他们安排过于紧张的学习节奏和过多的社交合作任务,让他们单独学习或者只是双人练习会有更好的效果。让内向者熟悉学习的环境,营造公平和信任的气氛、提供足够的结构和引导等方法,也能为他们提供安全感。至于外向者的学习则相反,需要从外到内,也就是从具体的感官刺激再到一般的抽象知识;由于他们喜爱刺激,可以为他们准备丰富的内容,让学习形式充满变化,也要避免单一的学习阶段。还有可以利用奖励和比赛来刺激他们去坚持学习。总之,只要能够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为两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创造公平的学习条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良好的学习的效果。
拓展你的舒适圈: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下面我们来讲讲,当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由于彼此的差异而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伊内斯和埃德加是同事,他们正在竞争一个职位。这天在一个讨论“如何拓展国际销售网络”的部门会议中,内向者伊内斯正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好的方式是向欧盟内部的东欧市场拓展;也可以从匈牙利现在的分销网络中盈利;还可以通过捷克与Ybos公司的联盟……”这是她对研究数据付出了大量努力所得出的结论,但话还没说完,外向者埃德加就抢着说:“这个建议其实很不错,我们只要注意几个细节就能成功,我们来搞清楚下面几件事……”然后部门主管就说:“好的,那埃德加你来跟进这个项目吧。”伊内斯目瞪口呆,但她不再说话,选择了放弃。在性格研究中,类似这样涉及到划定界限、层级、对抗和竞争的情况,属于一种特别的领域,被称为垂直沟通或者身份沟通,这显示了我们是怎样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露对自己社会定位的权力主张。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和行为比如打断别人、忽视别人的回答来确认自己的地位。而每个人都倾向于用自己偏爱的行为方式来发射身份信号,比如埃德加就认为当众打断伊内斯是正常的,他了解伊内斯的性格,也习惯于扮演自己最习惯的身份。
身份沟通这件事情属于日常相处沟通中的客观存在,本身不能说是好还是坏。但我们从中学习到如何更了解自己,从而知道该如何应对,采取策略来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伊内斯可以这样反击,比如说“等等,现在到底是谁在讲话,亲爱的埃德加?”或者是“等等,埃德加,让我把话说完......”而不是只能够无助地用被动的方式瞪着他。身份沟通真正的意义在于运用适合自己性格的方式来跟他人相处,使得对方更容易去尊重你和维护彼此的界限。当然,你也需要同样尊重对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然后保持一定的距离,采取适合自己的性格沟通策略,来赢得尊重。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艾默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试图让每个人都像你一样。一个你已然足够。”这也是《性格拼图: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圈》这本书的主旨所在,就是让你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会发现,从未如此了解自己,而且这本书会教你通过更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到自身的能量所在,并利用这些之前像未爆发的火山一样潜藏的强大能量,来消除生活中的种种障碍,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也能更了解人类世界运行法则,创造更美好的内在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