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男孩难养。
但只要了解了他们固执、淘气、爱冒险背后的底层思维后,对症下药,父母照样可以轻松收获一个温暖、自律、有担当的小棉袄哦。
作者
可乐妈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说男孩妈妈都是“五费人员”:费力、费嘴、费心、费神、费钱。
对此,我深有同感。
在我眼中,儿子就像刚蹦出石头缝儿的孙猴子:
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吱哇喊叫。
叫他打狗,他撵鸡;问他城门楼子,他答胯骨轴子。
我一度以为,在放纵不羁爱自由的皮猴子面前,全天下的妈妈都只能像我一样束手无策。
直到有一回,单位临时有事,我把儿子交给邻居带了大半天。
没想到,等我接儿子回家时,悟空已然变悟净:
不仅乖乖写完了作业,还预习了第二天的生字、单词。
看我一脸目瞪口呆,邻居莞尔一笑道:
“咱们当妈的,经常会不由自主用女性视角去审视男孩的行为,觉得他们固执、调皮、不听话。
可实际上,男女思维大不同,小男孩往往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利用他们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就把男孩的六大思维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获得养儿的新思路。
竞争思维
《男孩的思维大不同》一书说:“对男孩来说,竞争是一种有益于成长的行为。”
之前,中南大学曾有一个“学霸寝室”在网上走红:
这四个自动化学院的男生,在四年间狂揽26项学科竞赛奖。
其中,包括2项国际性竞赛、3项国家级和5项省级。
并累积获得奖学金近20万元。
不仅如此,四个大男孩还像他们大一时约定得那样,获得了全员直博的资格。
据了解,最初,其实只有一名男生想要读博。
在他的影响下,其余三人才渐渐将直博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四个人白天各自学习,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每周还有固定的答疑时间。
大家你追我赶,终于在顶峰相见。
对于卓越的追求,其实早已根植于男孩的身体和文化中。
而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男孩更好地认识并满足这种竞争的需求。
比如,鼓励男孩加入球队,或是练习武术、空手道,对偏好安静的男孩,也可以选择下棋。
平日里,还可以多用一些“咱们来比赛,看看谁先看完这页书/写完作业/洗漱好”之类的话术。
总之,就是通过这类积极向上的竞争活动尽可能激发男孩内心的能量。
让他们在博弈、求胜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力量,走向卓越。
理性思维
斯坦福大学的埃莉诺教授发现,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
同样是面对同伴受伤的情况,女孩会立刻停止一切活动,专注于照顾伤者;而男孩首先会对同伴的伤势做一个评估。
如果不影响当下的任务,男孩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不会是关心或同情,而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
只有当伤势足够严重,没法继续任务时,男孩们才会考虑照顾朋友。
这样看来,在感性的女孩面前,天生理性的男孩有时难免显得过于冷漠。
那么,我们该如何针对男孩开展“共情训练”呢?
这时候,妈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钟南山曾说:
“如果说在治学严谨上,我是受父亲的影响,那么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当年,钟南山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但因家境贫寒,连路费都出不起。
钟南山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虽然为难,但还是凑了10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元),让他拿给同学。
多少年过去了,钟南山依旧忘不了这宝贵的一课。
所以,妈妈以身作则,表现出善良、无私、关心他人的那一面,男孩才能学会共情,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群体思维
教育学上,有一条被反复验证过的真理:
男孩更喜欢在大型群体中进行社交活动,而女孩则偏爱两三个好友之间的交流。
男孩对群体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而且成为群体的一份子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目标明确,充满力量。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发现:
和同龄人在一起时,男孩为了获得认可、融入集体等因素,往往会硬着头皮“以身犯险”。
据调查,青少年犯罪或吸毒的原因中,“同伴的诱导”占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男孩交友的“第一责任人”:
1.和孩子模拟社交的场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借助绘本、动画,告诉孩子:
和朋友在一起时,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