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拿起一个带包装的东西,我总要下意识地看一眼生产日期,然后或是放心使用,或是愕然发现临近甚至已然过了保质期。能把东西放得过了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概率是不舍得,而现如今却是因为生活富裕了。每年好几次各种电商举办的购物节,各种满减或是买赠活动,都在暗示买得多才便宜,似乎“囤货”成了正常的生活方式。线下超市会员店,也往往倾向于售卖各种大包装大分量的物品,折合成单价看似相当划算。结果就是从买到家那刻起,就需要和保质期赛跑了。《超市夜未眠》剧照
我家里最容易过期的,首当其冲是各种零食。买的时候觉得生活中它们必不可少,缓解情绪、临时充饥、周末追剧、外出野餐,仿佛各种场合都能物尽其用。可真的买到家里,往往是减肥的念头占据了上风,偶尔吃一小口,要不就是产生了罪恶感,要不就是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味,常常是下次再想吃的时候已经过了期。不少护肤品和化妆品也难以幸免于此,有了保湿功效的还想买个美白的,眼霜和精华分别就一支怎么行,至少要区分早晚,防晒霜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不同防晒倍数的,粉底不同季节需要选择不同质地的,直播间主播带货的口红色号总是自己正想拥有的那个。可毕竟,脸就这么大一张,哪里用得完那么多东西呢。《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剧照
我还有个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医院药房开的药,大部分都能按医嘱服用或使用完毕,家庭用药更多是从药房买回来的OTC(非处方药)。一盒的用量往往是七天,但可能吃了三天感冒也就好了,或是一大管的软膏只用了很少,症状就缓解了。当然,这些药品生生放过了保质期,至少说明家里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健康的。老话说“是药三分毒”,先不去论科学道理,但确实是宁可过期了也比吃进嘴里好啊,所以扔掉过期药品的时候反倒是不会产生浪费的愧疚感。保质期可不只是给人带来困扰。超市进口食品常有打折出售,往往都是因为价高导致受众者少,而临近过期了必须要清掉库存。在这个时候,要是能买到自己本就心仪又能在到期之前消耗掉的食物,还会觉得买到就是赚到。《货架之间》剧照
网购兴盛之后,不少网店售卖临期食品,也是便宜异常,倒是琳琅满目选择众多的时候,不敢轻易下手,担心一不小心又掉入“囤货”陷阱,劝自己还是非必需品不买最好。日语里有“赏味期限”这个词,仿佛更能表达人与食物保质期之间的关系。人是欣赏食物的主体,